↑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类型繁多           B.农村商业发展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对该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两词使用次数开始增加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B.190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说明革命力量超过改良势力

    C.1926年的两词使用情况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D.两词使用次数能够体现改革与革命势力的消长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   )

    A.多种电影体制并存

    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D.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由此判断(   )

    A.妇女继承财产违背罗马法律          B.被征服地区不严格遵守罗马法

    C.当时妇女的法律地位低于男性        D.罗马法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成半面的几何图形再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画家的作品(   )

    A.达·芬奇        B.莫奈        C.梵高      D.毕加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l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24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6分)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2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4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6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0分)【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时,以募役法取代此前的差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西转运使程能请定诸州户为九等,著于籍,上四等量轻重给差,余五等免之。……命官、形势(权贵)占田无限,皆得复(免除)役。……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募法……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

    ——《宋史·食货》

    (1)相对于差役法,募役法有哪些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向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下户、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更使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非所以宽之也。

    ——《司马光奏议》卷32《乞罢免役状》

    (2)司马光对募役法的评价是否恰当?为什么?(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已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一·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美国宪法的评价,并分析其目的。(4分)

    材料二      他(孙中山)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形成的原因。(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0分)【历史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达拉第被当做凯旋而归的英雄得到迎接和欢呼。巴黎的报刊都在狂热地称颂达拉第和外长博内,赞扬他们同张伯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拯救”了和平。勃鲁姆甚至在《人民报》上写道:“没有一个法国女人或者男人会拒绝向尼维尔·张伯伦和爱德华·达拉第两位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战争不会落到我们头上了。巨大的灾祸消除了。生活能够重新自然进行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重新恢复工作,高枕无忧。每个人都能享受秋天绚丽的阳光”。

    ——吕一民《法国通史》

    (1)材料中“‘拯救’了和平”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材料分析英法这一做法的目的?(4分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巨大的灾祸消除了”的认识?(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