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7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说教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然而自然的律令(指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位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普罗泰格拉     D.柏拉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C.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D.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漫画是《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翻版——“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一种士大夫之学。到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主要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A.朝贡观念的复兴            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近代工业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      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们喜欢用“黄金时代”来表述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达到比较繁荣或鼎盛的状况。下列关于各类“黄金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②元末明初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③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市民出现,修养提高           B.理学兴起,人性受压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宋词繁荣,易表情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古代的早期形成了“无尖不成商,无度不丈夫”的说法,其意为卖粮食时不仅要将量斗装满,还要额外堆出尖顶;卖布匹时必须量出足够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称做商人。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无奸不成商,无毒不丈夫”。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儒家“义利”观念的传播                ②政府经济政策的价值观导向

    ③现实经济结构的长期稳定                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整体滑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古代一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思想一反传统:赞美爱情,呼唤女性人权,提倡男女平等,批判禁欲主义,贬斥奸臣贪官,展示商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一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是(  )

    A.“三言”“二拍”          B.《雨霖铃》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

    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休闲娱乐     B.社会教化

    C.节庆祭祀     D.艺术审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研读下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

    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社会发展

    A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B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20世纪的前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检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然而,相对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这表明(  )

    A.相对论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不成熟

    B.当地科学界只关注应用性强的发明创造

    C.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D.相对论没被实验证实,权威部门不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说:“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的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  )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A.表达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优民的爱国情感

    C.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牺牲个人利益是英雄,牺牲国家利益就是千古罪人。”在启蒙运动时期的康德,他认为国家是否合法的标准是(  )

    ①国家尊重公民的权利

    ②只能实行共和政体

    ③必须维护世界和平

    ④人人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

    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一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图二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纳尔·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陆,“是为了像所有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材料二 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这次挑战具有极其深远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到该世纪中期,原本只是路德个人的一次反叛教会的行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的统一。16~18世纪,西欧君主利用宗教争端紧紧控制了社会。通过限制诸侯贵族,王室得以拓展自己的势力并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能力。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四 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启蒙主义的政治思想逐渐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

    请回答。

    (1)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依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结合史实说明,启蒙思想家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提出挑战的社会根源?美洲的革命领导者是怎样把启蒙思想作为“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