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其他题 3 题,填空题 1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其他题 共 3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zhuó_____着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夜阑人静,天lài____无声,你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zhà_____栏,真实地审视你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会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像甘lín_____,如春风,柔曼而隽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②这项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综合性学习。(8分)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请你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和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1.研究下表数据,写出研究结论:________。(2分)

    舟山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500人)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人数比

    25%

    28.5%

    39.7%

    6.8%

    2.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________

    3.读了上面的文字,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郑重地说给他们听。(3分)

    我对食品企业说:________

    我对食品监管部门说: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根据下面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3分)

    她________,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她________,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不屈的脊梁;她________,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A.巍然屹立  B、蒸蒸日上 C、地大物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 (6分)

    1.诗言志。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在诗词中抒发情趣抱负。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________”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陆游的“________,只有香如故”,表明不管世事如何,始终保持高洁、坚贞的品行;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抒发了对报君恩、建功立业的渴望。

    2.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和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一句 “________,________。”于是愁竟有了重量。

    3. 后值倾覆,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3分)

    根据下列摘录的内容,分别写出文中划线部分是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

    (1)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 便有大虫,我也和怕! (选自《水浒》)

    (2)想到别处再找机会,但身上没钱,只好卖掉祖传的宝刀。不好意思吆喝,就在刀鞘上插了个草标儿,别人就知道这刀是要卖的了。(选自《水浒》)

    (3)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选自《三国演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6分)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人们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能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但反复测量走过的路,回想路上的种种,王一民也觉得,“我们的旅行几乎是个奇迹”。

    ⑧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⑨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选自《读者》2010年第18期 )

    1.细读第⑤段,你认为王一民母子的这次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好还是“夕阳中的微笑”更好,请写出你的理由。(3分)

    2.下列句中划线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6分)

    (1)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3分)

    (2)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3分)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4.有人认为第⑨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写出你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5分)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形成泥石流有哪些因素。(3分)

    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6分)

    (1)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2)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3.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

    4.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泥石流的特点,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链接材料一: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于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链接材料二:近四十年来,我国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余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军 城 早 秋(4分)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古人讲究炼字,请你分析“朔云边月满西山”中“满”字的妙处。(2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吴广爱人(        )

    (2)广故数言欲(        )

    (3)尉果广(        )

    (4)而戍死者十六七(        )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士卒多用者 / 吴广都尉

    B.广起,夺杀尉 / 为坛

    C.陈胜佐,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D.壮士不死即已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猫说(8分)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①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②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③?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注释】①尚:超过,高过。 ②维:文言助词,可不译。③如……何:把……怎么样?④圮:塌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齐奄家畜一猫,自之 (         )

    (2)虎猛,不如龙之神也 (         )

    (3)不如曰‘云猫’。 (         )

    (4)维墙固(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3.读完这篇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40分)

    请以“听听________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