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3 题,简答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耶”。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以沉船上发现的瓷盘碎片(下图)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获取的信息是

    A.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   B.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

    C.洋务运动的历史见证   D.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昔闺中韵事,日焚香读书,日燃脂写韵,今则以吸烟代之。吾人如涉足梨园及游戏场所,可见粉白黛绿者流,十之七必以纸烟实其樱唇,恣吸若狂,而昔人之所谓口脂香者,悉变为烟臭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这说明当时部分女性

    A.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B.思想获得彻底解放

    C.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D.价值追求严重畸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  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此表说明

    时间

    岁出总额(万元)

    军费支出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支出占百分比

    教育支出

    占百分比

    1928年

    49700

    49.7

    33.3

    0.6

    1.5

    1929年

    61875

    42.9

    33.4

    0.4

    2.6

    1930年

    71200

    43.8

    39

    0.2

    2.0

    A.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

    D.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海峡交流基金会于9月29日举办“2015大陆台商中秋节座谈联谊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词表示:两岸关系“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两岸相合的关键在于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提出“一国两制”

    C.坚持“九二共识”     D.实现两岸三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接下来的公元前4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政府办事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供人挑选,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摊一样。”这一局面体现了

    A.城邦制度优越          B.财产等级分明

    C.地域选区合理          D.民主政治泛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伏尔泰写这则故事的主要意图在于

    A.说明犹太人低人一等已成共识

    B.表明宗教不是理想的信仰追求

    C.体现萨帕塔对宗教盲从与崇信

    D.批判基督教的极端虚伪和无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

    B.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

    C.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

    D.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英国在19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和战后消费需求释放

    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强力推动

    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文学作品中以张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在艺术上致力于探索新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它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的表现,而志在表现意识以下的深沉情感,以冷峻严肃的笔调达到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这一流派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因或橄榄因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还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1例加以说明。

    (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

    材料三  (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箫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还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春秋时中国就有了炼钢生产,把熟铁放入炉内加热吸碳,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硬度大大增强。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冶炼铸铁(生铁)技术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得到了可锻铸铁,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这使生铁广泛用做生产工具成为可能。欧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有生铁,两种可锻铸铁工艺一直到1722年和1826年才由法国人和美国人发明出来。

    材料二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所有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

    材料三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

    ——《锤锚图》。

    (注:锚是船舶停靠固定之物)

    材料四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铸业取得的技术成果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新现象及其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古代手工业的生产情况。材料四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固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