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双选题 4 题,综合题 4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9 题
  1. 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而散失热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向外辐射之差额,称为地面辐射差额。图1表示三个地区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均位于南半球

    B.曲线③所代表的地区地面辐射能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

    C.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②

    D.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高的是曲线①

    2.考虑到大气受热过程,一日内地面辐射差额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每天的

    A.日出前后     B.14点左右     C.日落前后    D.午夜时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图2为“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图3为“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1.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自然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图4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1.图中①区为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旅游区

    2.工业区不断向外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强城市经济实力

    ③保护城市环境   ④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图5表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回答9~10题。

    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图6为“三地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亚洲水稻种植业

    D.甲——城郊乳畜业

    2.下列属于甲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

    A.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图7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3~14题。

    1.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量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读表1,完成15~16题。

    表1  我国某地区三个工厂投入构成比例(%)

    工厂

    原料

    能源

    运费

    科技

    工资

    其他

    41

    17

    2

    5

    14

    20

    4

    8

    5

    50

    13

    20

    17

    10

    11

    3

    39

    20

    1.甲比丙运费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产品轻,科技含量高               B.距原料地和市场近

    C.交通发达,航空运输为主           D.需要原料和能源少

    2.最适宜发展乙类工厂的是

    A.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京沪等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回答17~18题。

    1.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2.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B.热电厂的蒸汽可用于多晶硅的生产

    C.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D.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双选题 共 4 题
  1.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6557万人。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0.57%。图9中四幅图是我国1953、1982、2000、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金字塔图,图10中A、B两点是2000、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19~20题。

    1.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的判断有

    A.图13中②图表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B.图13中④图表示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

    C.图14中B点表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D.图14中A点与图13中③图相对应

    2.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

    A.城市化发展迅速,已进入成熟阶段

    B.已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

    D.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图11表示某地区城市分布情况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读后完成21~22题。

    1.图中城市

    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C.与乙城市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少于丙城市同等级城市数目

    D.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2.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   B.b<c   C.b<d   D.c<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图12为“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总量亿吨标准煤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

    1.从图示来看

    A.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接近的时期是2000年前后

    B.图示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始终大于能源生产

    C.2000年后,经济发展快,进口的能源数量增加

    D.原煤生产占生生产量的比重上升。但总数量减少

    2.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越势,应采取的对策

    A.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B.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外依赖性

    C.加强国际合怍

    D.减少煤炭的开采数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图13为“中国沿海省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读图分析回答25~26题。

    1.由图可知,我国沿海省区中

    A.河北水土配合协调最差          B.广西水土配合协调最佳

    C.水土配合总体较协调            D.水土配合总体不协调

    2.影响图中各省市水土资源对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            B.积温         C.地形          D.土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我国某校“环球探险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网上模拟探险活动,图14表示探险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6分)

    (1)学生在纬度接近的A、B两区域看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 ,影响A区域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4分)

    (2)C探险区存在一个________(高或低)温中心,该区域种植业集中于________地带,丰富的新能源有________。(4分)

    (3)如果坐船航行途径D海域,此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________。(2分)

    A.轮船顺风顺水   B.轮船逆风逆水    C.白昼越来越长    D.太阳从东偏北方向升起(4)图15中最有可能在E地拍摄的照片是________,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3分)

    (5)探险路线经过墨西哥坎昆,201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该地举行,这次会议共同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为解决此问题,我国近几年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图16和图17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2,完成下列问题。(16分)

    (表2)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

    流出

    省(市)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其他[

    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流入

    省(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椐表2,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4分)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项   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14.42

    15.47

    16.00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6056

    6838

    7360

    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

    420

    442

    460

    材料二:1999-2003年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分析

    年份

    开发复垦增加耕地

    万Km2

    耕地合计减少量

    万Km2

    各种因素造成的耕地减少比例(%)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占用

    自然灾害毁损

    1999

    40.5

    84.2

    46.9

    12.7

    24.4

    16.0

    2000

    29.1

    125.4

    60.9

    21.2

    13.0

    4.9

    2001

    20.2

    183.0

    71.2

    5.4

    19.7

    3.7

    2002

    26.0

    202.7

    70.3

    17.2

    9.7

    2.8

    2003

    31.4

    284.4

    78.6

    11.6

    8.0

    1.8

    资料来源:《1999-2003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变更调查》

    (1)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是____         ____ 、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5分)

    (2)我国开发复垦增加耕地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年;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净减少量达________万平方千米。(2分)

    (3)1999-2003年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而因自然灾害损毁造成耕地减少的比例相对________(增加/减小)。(2分)

    (4)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三方面分析评价我国粮食生产的条件。(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同学们沿图中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同学们把夜晚宿营的地点选在A、B、C、D哪一处?(    )处。简述理由(3分)

    (3)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

    若用现代化的手段动态监测森林火灾,最好采用技术。(2分)

    (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给他指出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路线?(3分)

    (5)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