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6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6 题
  1. 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

    A. 加强对相权的监督

    B. 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

    C.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D. 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元朝的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 (唐)门下省

    B. (宋)枢密院

    C. (元)中书省

    D. (宋)通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 军政

    B. 民政

    C. 行政

    D. 财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察

    C. 发挥文官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

    A. 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察举制度

    D. 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 地方的封疆大吏

    B. 中央朝廷的重臣

    C. 皇帝的内侍人员

    D. 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等是通过

    A. 承荫世袭

    B. 立功受奖

    C. 乡人举荐

    D. 科举考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