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将词语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     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     。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     ,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燃眉之急     诟病     理直气壮

    B.当务之急     诟病   义正词严

    C.当务之急     弊病     理直气壮

    D.燃眉之急     弊病   义正词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 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 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 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 APP 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来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慨的一项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B.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C.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D.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对于吴家少奶奶林佩瑶来说,吴荪甫虽然是她的丈夫,但是他从没给过她的渴望的爱情,而且吴荪甫是个工作狂,与林佩瑶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所以,当林佩瑶的初恋情人雷鸣出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她刹那间找回了爱情的感觉,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与雷鸣的爱情中去。

    B.北静王生日,贾赦贾政带着宝玉和贾琏去拜寿。宝玉得到王爷的格外垂青,单独赐饭,还送他一块一模一样的“宝玉”。回家与贾母闲话,说他的玉夜里发了红光,凤姐便说这是喜信。宝玉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因为他不知道今天家长们已经议定了他与宝钗的婚事。

    C.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D.宝玉挨打后,被抬回怡红院。宝玉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黛玉,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而黛玉万般言语无从说出,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达了无限感情。

    E.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基本意象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等,每一意象也只有寥寥几行诗句,但却艺术地把这些意象叠加成了一首长诗、一个整体,从而传递出诗人对世态人生的探讨,对理想境界的企望。

    2.简答题

    (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

    (2)《子夜》第九章写到:“李玉亭觉得眼前一片乌黑,幻出一幅怪异的图画: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以文中具体的事分析这种情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赵与时《宾退录》)

    1.对下列句中加好像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能《易》     受:传授

    B.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曼卿师鲁曰     报:上报

    D.母忧,甫除丧   丁:遭逢

    2.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3.第四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太尉执事:我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见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节选自《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选自        (作品集),作者       

    3.材料中的孟子,其学生录其言论辑录成《孟子》,与《论语》《大学》       合称为“四书”。(   )

    A.《尚书》   B.《春秋》   C.《中庸》   D.《礼记》

    4.根据文意,苏辙认为怎样才能“养气”?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2.“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3.结合词句,分析词人在下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

    (2)      ,又重之以修能。

    (3)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5)蟹六跪而二螯,      

    (6)辞楼下殿,     

    (7)      ,不思其反。

    (8)饭蔬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

    1.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2.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

    3.“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

    4.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

    3.“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而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岸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阳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枭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另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有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1.作者在文中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请从这个角度概述生命之树的“快乐”与“痛苦”。

    2.请分条概括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原因。

    3.作者在第一段写了生命之树的成长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的好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某个封闭的小山村一到春天就开满了野山菊,山民们都很喜欢这种漫山遍野的小花。后来有外乡人带来了风信子,山民们十分惊讶:这花外形好漂亮啊。后来又有人处入了郁金香。它高贵大气的外形和沁人心脾的花香赢得了所有人的青睐。渐渐地,人们无法容忍野山菊难闻的气息,他们将全村的野山菊统统砍掉。不久,人们又嫌弃风信子的花瓣太小,又将它们统统清除。现在,整个山村弥望的是郁金香的身影。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