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韶(sháo)光     荫(yìn)凉     梵(fàn)婀玲      锱铢(zīzhū)必较

    B.湔(qián)雪     仓颉(jié)      刹(shà)那间      弊在赂(lù)秦

    C.滂(páng)沱     瘦削(xuē)     盥(guàn)洗室     羽扇纶(lún)巾

    D.曹霑(shàn)     炮(páo)烙     国子监(jiàn)      唯唯(wéi)诺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愁莫展。

    B.惊蜇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C.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重新把墙刷了一遍,但无计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刷成了玫瑰色的,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D.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溶洞中的钟乳石,经过大自然的雕琢,在岁月中幻化成了各种样子,工人们将一束束颜色各异的光打在这些石头上,四周一下子显得光怪陆离起来。

    D.周氏兄弟情同手足,周作人刚到北大上班,突然得了麻疹,高烧不退。鲁迅以为他得了猩红热,急忙帮他去找医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出版的散文集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余光中的《高速的联想》、刘长春的《墨梅笔记》。

    B.销售服装的淘宝店主说,年底的特价活动确实给小店的销售业绩增色不少,但买家查件的次数也随之增多,原因大都是货物没按时送达而引起的。

    C.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D.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中“三父子”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B.鲁迅原名周樟寿,后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他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短篇小说《祝福》选自小说集《呐喊》。

    C.《一个人的遭遇》作者肖洛霍夫,苏联作家,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D.“四书”是宋代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的儒家经典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王奶奶省吃俭用,省下一笔钱,总计有2794.68元,她要把钱存到银行,请帮忙填一下存单里的金额的大写数字。(3分)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者》电纸书广告语征集评奖结果于2010年10月揭晓。专家评委会经过认真筛选评议,最后确定获奖名单。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获奖广告语,请作点评,说说其获奖原因。(4分)

    1.让阅读简单一“点”

    ________

    2.电纸有芯容乃大  读者无墨书亦香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1.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C. 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2分)

    答:异________

    同________

    4.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4分)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 ,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 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视野》2003年第10期)

    1.文章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20年前的雨”的?表现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何种感情?(4分)

    ________

    ________

    2.从全文看,“我”对“雨”和“瓦”的关系有哪些认识?试分条陈述。(4分)

    ________

    ________

    3.本文写对“雨与瓦”的回忆,为什么还要写“隔着雨帘,我看见了母亲”“正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的内容? 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本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很伤感,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受伤情绪。

    B.作者引用聂鲁达的话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C.“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其实两者都是受害者。

    D.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极为真切,语言华美而柔软,比喻、拟人贴切而逼真。

    E. 在本文中,作者并不仅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0分)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    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        帮助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分)

    ________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分)

    ________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从旧武器、古战场写起,进而对这场战争展开冷静地历史沉思。

    B.胡诗称颂周瑜运用火攻的方式大破敌军,表达了无比的仰慕之情。

    C.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教训。表面假设二乔被困,实质是在表述这场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家国安危。

    D.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极力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区别何在?(3分)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个空格1分)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苏洵《六国论》)

    (2)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4)明星荧荧,________;绿云扰扰,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元嘉草草,,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6)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7)人间如梦,________。(苏轼《念奴娇》)

    (8)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苏轼《赤壁赋》)

    (9)位卑则足羞,________。(韩愈《师说》)

    (10)请写出《荷塘月色》第四节中的一个运用通感的句子。(1分)

    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些人的处世原则。

    中国历史似乎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古道热肠,肝胆照人,结果总是肝胆俱裂、玉石俱焚。

    亚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说:“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读了以上这些文字,你联想到了哪些人或事?有何感想或启发?请自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800以上的论述类文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