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kuì)然长叹    举一返三   暴虎(pínɡ)河    祸起萧墙

    B.(pínɡ)气凝神   发奋忘食   (dān)食瓢饮     循循善诱

    C.郢书燕(yān)说________礼崩乐坏   (fěi)然成章     文质彬彬

    D.色厉内(rěn)    耰而不辍   曲(hónɡ)而枕    杀身成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也必文

    B.何以为                  自者无功

    C.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点也                  天之,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仲尼

    B.为政德,譬如北辰        王好战,请战喻

    C.所谓立之斯立,之斯行    天下之无也久矣

    D.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其身

    A.食,足兵                  B.而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之。  D.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以饥馑     (因为)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

    B.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吾点也(赞许)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贫困)     君子去仁,乎成名 (哪里)

    D.虽欲从之,末也已(途径)      不迁怒,不过。 (重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B.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的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能饮一杯无  ②绿蚁新醅酒  ③晚来天欲雪  ④红泥小火炉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   受:接受

    2.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        此谓也

    B  使之主祭百神享之               尧荐舜于天天受之

    C  谆谆命之乎                     夫后之中国

    D  尧天下与舜,有诸               天不言,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8分,每小题2分)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今君亡赵走燕

    C.赐,志不远矣                         某所,母立于兹

    D.人不我信也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5分)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5分)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知人者智,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孟子曰:“民为贵,________,君为轻。”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 于我如浮云。”

    5.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4分)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分)

    4.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语言实践(4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请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它蕴含的道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庄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隐于山水,隐于僻壤,独善其身,独安其身;孔子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四处流亡无家可归,可还是意气风发不改初衷,只顾向前。你对庄子和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如何理解的。

    请以“知其不可而安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