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填表题 2 题,连线题 1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7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下列远古人类在同一地方发现的是( )

    A. 北京人、山顶洞人   B. 元谋人、北京人

    C. 山顶洞人、半坡村人   D. 半坡村人、河姆渡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村遗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那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 会不会使用语言   B. 会不会制造工具

    C. 会不会使用工具   D. 会不会使用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居民家中,他们热情地端出香喷喷的食物招待你,你认为这一食物原料最有可能是( )

    A. 小麦   B. 水稻   C. 燕麦   D. 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

    A. 建造房屋   B. 原始农业的出现

    C. 使用磨制石器   D. 原始手工业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 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

    C. 排斥异姓势力   D.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出土的文物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有( )

    ①司母戊鼎  ②青铜面具  ③青铜立人像  ④青铜神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 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段历史短剧,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

    A.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

    B. 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多的人上台领奖

    C.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我国历史舞台上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是( )

    A. 奴隶主阶级   B. 奴隶阶级   C. 平民阶级   D. 地主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始皇的建国治国方略突出反映了下列哪一派别的主张( )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 为了更好地宣传法家思想   B. 加强思想控制

    C. 限制人们言论   D. 禁止儒学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赞颂秦王的最大历史功绩是( )

    A.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统一了文字   D.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武帝成就的是( )

    A. 削弱诸侯国势力   B. 举办太学

    C. 统一度量衡   D. 派张骞出使西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小明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节目网上答题时,遇到了“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这道题,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公元前60年   B. 公元前138年

    C. 公元60年   D. 公元138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今天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 高祖时期   B. 文景时期   C. 汉武帝时期   D. 光武帝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 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B. 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C.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设置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通往的地区是( )

    A. 西亚和欧洲   B. 日本   C. 东南亚   D. 朝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河南省南阳市有一著名景点“医圣”祠,纪念的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你知道他的著作是( )

    A. 《本草纲目》   B. 《千金方》   C. 《伤寒杂病论》   D. 《唐本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西汉早期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西汉末年,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C.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

    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D. 西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得到最高治者的支持   B.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C. 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   D. 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表题 共 2 题
  1. 下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名迹中,至今还发挥着最初兴建时的功能的是( )

    A. 都江堰工程   B. 万里长城

    C. 兴安灵渠   D. 洛阳龙门石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传说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____________部落和________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春秋晚期的_____________,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_______________”。

    3、秦统一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____________制度,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4、三国时期__________ 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北朝贾思勰编写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北魏郦道元编写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一组:人  物              言论或主张

    A、孔  子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孟  子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孙  武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董仲舒      (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E、司马迁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组:人  物               成  果

    A、扁  鹊      (   )麻沸散

    B、华  伦      (   )望、闻、问、切四诊法

    C、张  衡      (   )地动仪

    D、王羲之      (   )圆周率

    E、祖冲之      (   )《兰亭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图中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的什么国家?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今天世界和平理事会给了他什么荣誉称号?

    3、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中华民族兴起了什么节日?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有响声的箭)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和亲的历史作用的?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后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

    从材料二看,翦伯赞对和亲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