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yīn)切     (mán)怨     (yán)席     (guā)呱而泣

    B.(yǔn)首     绣衾(qīn)     婢(bì)女     相形见(chù)

    C.(zhēng)揣    栏(shǔn)    口(nè)     墙(yuán)周庭

    D.蓓(lěi)     (rěn)知     乳(ǎo)     日(bò)西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B.销售数量的增长掩饰不了彩管产业日薄西山的尴尬局面,由于主要品种价格降低幅度较大,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跌严重,彩虹电子去年亏损2843万元人民币。

    C.那抑扬顿挫的声调、绘声绘色的讲述、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D.国土资源部的一个关照,降生了我国一个新的旅游式样——地质公园,十年间,我国的地质公园奇迹般结束了由建立到成长、由形影相吊到儿孙举座的嬗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与“圣人不凝滞于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令人长号不自禁                  B.其制稍异于前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是以见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长亭送别》中[一煞]中所展现的莺莺的心境与下面哪一句的内容最相切合(3分)(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C.离愁渐远渐无穷。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 _________。”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②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③竟然忘记了凡尘              ④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③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每至分     夜分:半夜

    C.室弃物     靡:没有

    D.僮奴有恩     遇:遇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足音辨人

    B.抚爱,益念孺人     先妣抚甚厚

    C.诸儿见家人泣,随之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十六年有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4分)

    (2)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3分)

    (3)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 ①罟(gǔ)师:渔夫。

    1.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春色比喻相思有哪些好处?(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2)青山隔送行,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晚有儿息。

    (4)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5)树欲静而风不止,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2.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3.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删改)

    李国文

    ⑴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⑵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⑶莎士比亚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他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上升期,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一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当他再度回到家乡,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⑷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⑸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蹭蹬穷老”。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将万历气得跳起来。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⑹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几年间,他的戏剧成就达到了巅峰。《牡丹亭》那盛况空前的演出,达到了“京华满城说《惊梦》”的痴狂程度,当不让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少女巷的寰球剧场演出的成功。当其时也,汤显祖绝对应该与莎士比亚一样,接着写他的戏剧,方是正道。可是,他志不在此,日思夜想,指望着朝廷有朝一日能重新起用他,竟放弃了这个最能表现自己艺术天才的福地。

    ⑺当官,或者为“仕”,对莎士比亚而言,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必须如此的人生追求。他从到伦敦打工那天起,直到退休回乡,活了半百年纪,连个小组长也没当过。唯一的一次接近最高权力的机会,就是詹姆士一世加冕典礼时,曾经穿上镶金边的侍从服装,戴上熊皮帽子,在他的王宫里,站过一夜岗而已。因为他所在的剧团,已为国王所有,他不得不尽责当一回哨兵。可他并不因此对伊丽莎白女王,对詹姆士一世,存有什么赏个官职之类的额外想法,更不会为乌纱帽之类的官场生涯,魂牵梦萦到茶饭不思的程度。而汤显祖,直到逝世也未能达到完全彻底的清醒。

    ⑻所以,汤显祖活了66岁,只有5部戏剧。莎士比亚活了52岁,却写出了37部戏剧,而且正如他的同时代人本·琼森所预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那样,产生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汤显祖与他联袂西行的偶然也许并无深意,但引发我们中国人思索的是,为什么在舞台这个特殊空间的创造性上,汤的完美,汤的才分,并不弱于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却不拥有与之相称的世界性的广泛声誉呢?

    ⑼有人统计过,汤显祖一生,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费20年;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数年后弃官归里,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截然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捞钱之正道,专心致志,绝无他想。因此,他获得成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只能有汤显祖,而不能有莎士比亚了。 

    1.第⑴段的作用有哪些?(6分)

    2.概括第⑸段的大意。(3分)

    3.第⑻段画线词“联袂西行”的意思是       (3分)

    4.根据全文,从汤显祖的角度说说他未能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世界性广泛声誉的原因有哪些?(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要不是有过失的鞭挞,我们要得意忘形了;要不是有善行的庇护,我们又要完全绝望了。”

    请以“人生的纱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