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汉字的读音,有误的两组是(   )(3分)

    ①卑(bǐ)        麻(bì)          造(chì)         饿(piǎo)

    箕(bǒ)        贿(lù)          乳类(bǔ)        奴颜膝(bì)

    ③商(bù)        重(chuāng)      不多(chà)       容不迫(cóng)

    ④豆(chǐ)   捧(chǎng)       届生(yìng)      乳未干(xi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家具  炒鱿鱼  声名雀起  徇私舞弊

    B.装璜  倒计时  开源截流  老生长谈

    C.邪教  明信片  和衷共济  心无旁骛

    D.提词  摄相机  既往开来  磬竹难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潭邵高速公路贯穿湘中腹地,厚重的湖湘文化积淀和琳琅满目的风物交织的绚丽画卷,都因为有了交通的改变,让湘人耳目一新。

    B.在这块创造出无数神奇的土地上,在三湘四水纵横捭阖的泸昆高速公路,使昔日的辉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无数梦牵魂绕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

    C.五十一年前,毛泽东曾写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瑰丽词句。如今,帆樯竞发,宏图大展,长株潭和武汉试验区的设立,将使两大城市群相得益彰,建立起真正的鱼水关系。

    D.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已经很少静得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即便读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式的阅读快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之以孝悌之义              B.五十者可以帛矣

    C.填然之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夫晋,何厌之有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未之有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人听此朱颜

    A.砯崖石万壑雷                       B.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可以横绝峨眉巅                       D.余冠之岌岌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吾尝终日而思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微波入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归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散亡磨灭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以自警焉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2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

    ⑵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⑶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⑷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

    ⑸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⑹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

    ⑺ ________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仲弓有治国之才,孔子就教他从内在道德修养做起,要求他对工作要诚敬认真,办事要虔诚谨慎。

    B.孔子告诉仲弓要行“恕”道: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C.孔子认为,如果能以敬来要求自己,以恕来对待别人,就会取得“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功效。

    D.孔子告诉司马牛,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能夸夸其谈。

    ⑵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什么会提供不同的答案?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九  江  闻  雁

    陈 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⑴本诗首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

    ⑵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3分)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3 题
  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事(      )(5分)

    A.《红楼梦》中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是他的叛逆性格,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薛宝钗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B.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黛玉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高洁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C.芒种节姐妹们在园中祭贱花神,黛玉未到,宝钗到潇湘馆寻黛玉,恰遇宝玉也来,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抽身回走。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便取出扇子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得宝钗直跟赶到滴翠亭上。

    D.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姑苏了道人的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E.史湘云做东道,邀请众姊妹以菊花为题,饮酒吃蟹吟诗,拟定了十二个题目,宝钗写了二首,湘云写三首,宝玉写二首,黛玉写三首,探春写二首。十二首诗黛玉的诗被评为最佳。李纨称其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述“元妃省亲”的故事(100字左右)(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红    山    楂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 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2.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题目:牵挂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