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29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表l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

    A.开放通商口岸

    B.划定“使馆界”

    C.支付巨额赔款

    D.实行“门户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会战示意图。该会战

    A.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被誉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一宣言应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

    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北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

    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

    D.走向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说明本次会议

    A.代行立法机构的职权

    B.暂行中央政府的职责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表2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B.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C.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D.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了四次修正。其中1999年宪法修正案新增了

    A.人民民主

    B.多党合作

    C.民族区域自治

    D.依法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联合国大厦的一幅大型壁画,图中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被称为联合国的“黄金法则”。下列外交方针、政策最契合其精神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6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无视八亿人民(中国人民)这一件事,在我们看来就不可能建立和平了……因此,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材料中的“对话”体现在

    A.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B.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共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财产等级

    D.轮番而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它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D.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罗宾,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A.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英王直接领导内阁

    D.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革命首创精神

    B.团结无畏精神

    C.英勇战斗精神

    D.高尚乐观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杨会军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史》中提到:“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标志着俄国退出了“一战”

    D.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开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人对俄国革命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

    第一条宗旨和任务本组织的基本宗旨和任务是……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1)材料一中,《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什么特权?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材料三中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俄(苏)关系的根本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语言,远方漂荡,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

    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

    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贼,一视同仁。

    ——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

    材料二

    近代以来,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材料三

    美国宪法修正历程(节选)

    ——摘编自[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材料一的作者是哪位政治家?他“一一完成”的事对古代雅典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是如何实现由“单独的国王”到“议会中的国王”的。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从哪些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