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2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 商鞅          C. 李悝          D.王安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 减轻农民负担入         D.增加政府财政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C.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社会的相同点有(    )

    ①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②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性质的运动

    ③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④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取得的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

    A.中央集权      B.整顿社会秩序       C.创办近代工厂      D.建立海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A.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B.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A. 法律上的平等                B. 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 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段话最能说明独立战争是

    A.民族独立战争B.小国的反抗斗争C.反殖民主义斗争D.资产阶级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B.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C.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梁启超说:“我支那4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他说的“大梦唤醒”主要是指

    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反清斗争兴起

    C.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救国运动兴起

    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电影《知音》描述的是反袁复辟斗争中名将蔡锷的故事,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其相关

    A.推动二次革命                  B.发表《讨袁宣言》

    C.组织“筹安会”                D.领导护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后法国政体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A.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帝制      共和制

    B.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帝制

    C.共和制    帝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帝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789年-1814年,法国的一部法律规定:取消等级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年满25岁,有不动产、雇佣工,并缴纳等于三天工资价值的直接纳税者,叫做积极公民。又规定: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有权任命部长、驻外使节、高级军官,以及取得立法会议的同意进行宣战和媾和。根据以上内容判断,这部法律制定于

    A.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    B.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D.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这说明巴黎公社

    A.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革命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对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有人认为是一种错误,其实,孙中山当时也别无选择.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你同意的是

    ①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和财政上陷入了极度困境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派发动进攻

    ③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声明他赞成共和

    ④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受到列强的军事威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3分)

    (2)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3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过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国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有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材料二  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复辟初年,议会和王权关系极为和谐,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都能保持合作。在经济政策上,复辟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支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符合议会的要求。在对外政策上,双方都拥护对荷战争。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复辟解决”片面吸取了革命年代的教训,没有从制度上对二者的权力关系作任何实质性调整。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吸取了四十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通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根本问题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原因。(6分)

    (3)就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

    材料二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

    材料三 今以革命之比立宪,革命犹易,立宪犹难。何者?立宪之举,自上言之,则不独专恃一人之才略,而兼恃万姓之合意;自下言之,则不独有万姓之合意,而兼恃一人之才略;人我相恃,所依赖者为多。而革命则既有其合意也,所不敢证明者,其才略耳。然则立宪有二难,而革命独有一难,难易相较,则无宁取其少难而多易者矣。

    ——章炳麟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何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与材料一相比,在认识上有什么进步性?(4分)

    (3)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认识上有什么进步?这本身又有何缺陷?(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