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感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

    A.发明本心

    B.知行合一

    C.礼法并施

    D.重义轻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顾炎武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主要是为了

    A.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D.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儒家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这主要体现了怎样的趋势

    A.多元化

    B.形象化

    C.国际化

    D.简约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该诗人可能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该题材的盛行折射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800BC年至200BC年之间,尤其是600BC—300BC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A.宗教神学

    B.自然哲学

    C.社会现实

    D.民主与科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欧洲

    A.封建君主权力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人文主义思想的演变

    D.天主教会势力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种主张

    A.否认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威

    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的回应;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两人思想分歧的认识正确的是

    A.康德侧重于自由而卢梭更侧重于平等

    B.分歧主要是实行人民主权的途径

    C.康德反对人民主权而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D.分歧根源在于两人阶级立场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个时代指

    A.古希腊时代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面是1850~2000年全球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固体燃料的消费开始于1850年

    B.2000年液体燃料完全取代固体燃料

    C.科技进步带动燃料的发展更新

    D.蒸汽时代人类使用液体、气体燃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诗人亚历山大·波普赞颂道: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认为物理学的主要框架已经一劳永逸地构成了,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再推进一位。这反映出:

    A.牛顿力学体系已经解决了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一切问题

    B.牛顿力学体系被奉为物理学的圣经,作为权威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C.经典物理学到十九世纪末已发展得比较完整,研究宏观物理和超高速物理学的各部门

    D.牛顿力学体系还没有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学受到高度重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黄帝内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如下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A.《明夷待访录》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他的这一主张最类似于

    A.主权在民

    B.人生而自由

    C.开明专制

    D.三权分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19年“整理国故、国粹”运动中,胡适提出“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段话表明胡适旨在

    A.深入透彻地研究传统文化

    B.改变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

    C.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D.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一人满怀信心地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时期他写了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庶民的胜利》

    C.《狂人日记》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材料中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试说明理由。(12分)(要求:围绕一种立场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柏克认为卢梭是极端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典型的一个。……其他批评卢梭的人……怀疑卢梭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两个卢梭: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个是邪门得多的卢梭。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德认为人类“由黑暗进入阳光”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中为什么有人认为有“两个卢梭”?并分析“邪门”的卢梭对启蒙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