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其他题 1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6分)

    暴方子传

    俞  樾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大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①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会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②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

    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履,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识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行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喜凌上,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米百馀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

    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子喜曰:“伟哉此举,吾愿从之。”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见之大喜,拜疏言:“臣前丁忧家居,即闻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旨:准留营差遣,俟有微劳,即行开复。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中丞叹曰:“此人若为牧令,政绩必有可观矣!”

    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年仅三十馀,闻者深惜之。

    [注]①指省:清代捐纳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不等吏部抽签分发,而由自己出钱,指定到某省去听候委用。  ②甪[lù]头:地名,在江苏吴县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会以母忧去官    会:适逢

    B.每刻石表识之    识:认识

    C.刻以行世        行:通行

    D.俟有微劳,      俟:等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暴方子廉洁的一组是(4分)(         )

    ①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            ②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

    ③举荐贤守令数人                    ④然性傲岸,喜凌上

    ⑤未匝月,得米百馀石,柴薪膎菜称是  ⑥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千里,不私一钱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暴方子严于律己。他到江苏听候委用,补员为平望司巡检,但他生活俭朴,就连他的母亲也不能享受到美味。

    B.暴方子在世三十多年,担任过一任知县,两任巡检,其间曾因冒犯上司被免官。光绪二十年,追随吴清卿去抗倭。

    C.暴方子风雅好学。在苏州,他常常穿着布衣踏着草鞋游览太湖西山;在公事之余,喜欢读史书,《史记》等史书他都已通读。

    D.吴清卿对暴方子的廉洁非常赞赏,认为他如果担任牧令,政绩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可惜第二年方子就因病去世了。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会以母忧去官             申之以孝悌之意

    B.感疾,卒于关外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公事之暇,好读史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方子乃从中丞出山海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5分)

    译文:________

    (2)然性傲岸,喜凌上,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5分)

    译文: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

    官   舍   竹

    (北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①  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1.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这首诗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

    2.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

    (2)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

    (5)不积跬步,;不积小流,________。

    (6)是故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我赶得到家了,学学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车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突然翻起浆来,又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文章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

    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

    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的发展。

    C.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只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主要人物。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

    ________

    4.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语言运用(2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上交了所有的问题款项,也可以说是罪不容诛。

    B.自从这部3D大片上映以来,媒体上关于《阿凡达》的评论已经汗牛充栋,可惜其中大部分只是营销程序中的标准动作所产生的泡沫。

    C.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随着抚州唱凯堤堵口工程的稳步推进,被淹地区洪水渐渐退去。不少居民开始返回家中,收拾被洪水毁坏的房屋,继续自己的生活。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⑤②④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⑤③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狠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过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耻学于师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                 D.或师焉,或不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盲人在马路边,我紧走几步搀扶他过了人行道。“你上哪儿?我送你去吧。”那天我的心情很好。盲人笑了笑:“不麻烦了,你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辈子呀!”他轻点木棍,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一把的人,可能会较快地逃离暂时的不幸,但人生还有无数的困境仍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而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注定要靠我们自己一步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即使是我们最亲近的父母。

    读罢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请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