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1 题,中等难度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诗经》中的《周颂·清庙之什》中写祭祀时歌颂祖先说“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大雅·桑柔》写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说:“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写道“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通过《诗经》中上述篇目的描写不能看出的是

    A.《诗经》强调雅俗共赏

    B.《诗经》内容上包含了风、雅、颂三个部分

    C.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和特点

    D.有多种表现手法和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个先秦思想家“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他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宫廷秘史为内容的诗歌更加引人关注

    B.唐朝诗歌内容丰富程度空前绝后

    C.唐代文化政策的开明开放

    D.宋代文人地位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无为而治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正宗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有言:“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与他的这种精神最为类似的是

    A.董仲舒          B.李白         C.朱熹          D.李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C.反映出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李之藻(1565-1630)序利玛窦(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天主实义》重刻本说:“尝读其书,往往不类近儒,而与上古《素问》、《周髀》、《考工记》、《漆园》诸篇默相勘印。顾粹然不诡于正。……信哉!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材料表明作者

    A.认为西学中源                        B.认可西方科学,排斥西方宗教

    C.明确区分西方科学与西方宗教          D.主张中体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鸦片战争后西学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学习的主流,以下不属于西学东渐内容的是

    A.民主与科学    B.耕者有其田    C.君主立宪       D.男女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 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西学为用”不合国情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愚昧无知,“牛马”不分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物体运动靠精灵或外界迂回空气推动”,首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    )

    A.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思想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段材料可能出自于

    A.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B.薄伽丘的《十日谈》

    C.马丁·路德的《论基督徒的自由》 D.伏尔泰的《哲学通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伽利略对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象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这一发现印象尤其深,他认为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是一团团在空间转动的物质。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西方文明史》载:“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其“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②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文化充满“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中国精神”的“理性光辉”将有助于欧洲人驱散中世纪教权的阴霾。下列选项不属于伏尔泰所说的“理性光辉”的是

    A.《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B.《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C.《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盲人)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有人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说“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对《青春之歌》的批判说明在当时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文艺创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B.“左”的观念影响严重

    C.《青春之歌》的创作脱离当时时代主题

    D.杨沫在当时是“反动学术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世纪80年代初,文坛一度出现“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热流,它们反映的主题主要是(    )

    A.抗日战争         B.国共内战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社会主义革命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表

    年份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949年

    117000

    0.029%

    1998年

    3400000

    5%

    2002年

    17000000

    15%

    2008年

    20210000

    23.3%

    上表说明

    A.1949—199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平均增长率最快的时期

    B.1998—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年平均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

    C.2002—200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年平均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

    D.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长近0.5%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文革结束后,国家为发展教育重新整顿了教学秩序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下列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

    ③重新恢复高考制度        ④“希望工程”推出

    A.③①②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进而产生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下列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是德拉克洛瓦、米勒、塞尚

    B.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是《马拉之死》、《日出·印象》

    C.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

    D.偏重客观、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在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长篇演说。他激烈地指出,“孤独”就是拉丁美洲的代名词。“孤独”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碍民族上进、国家发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拉丁美洲“神奇现实”的内在含义。由此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发掘“神奇现实”主要是为了强调

    A.对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

    B.揭露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C.描绘布恩迪亚家族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D.揭示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独感,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8分)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2)某同学搜集到天涯论坛一篇文章《漫谈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有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母体文化,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极其荒谬的。统统的加以否定,肯定是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完全加以继承,肯定是犯了极右的老朽病。该继承的却不继承,不该继承的却强行继承,那肯定是患了精神与功能上的紊乱症。还有什么和谐稳定可谈呢!

    请问:犯了“极左的幼稚病”和“极右的老朽病”分别是影射什么运动?(3分)

    (3)某位同学笃信西方学者亨廷顿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儒教与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儒家文化不能与民主并存。”结合相关史实,请至少举一例给予反驳(3分)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4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许多文明古国基本上独立取得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茶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材料二  正如艾赛亚•柏林所说的:“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说: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美差距100年》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整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牛顿的原理和方法”指的是什么?说明牛顿的成就对思想界如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特点和思想文化背景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中错失前两次机遇的原因。(4分)

    (4)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这与材料四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相矛盾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5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都曾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上却走出风格迥异却又殊途同归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三 “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真正的中华民国必须建设在新思想的上面。新思想必须放在新文学里面……所以未来中华民国的长成,很靠着文学革命的培养。”                     ——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改革》

    材料四  今日文学大病,在于徒有形式而无精神,徒有文而无质,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而已。今欲救此弊,宜从三事入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

    ——胡适《逼上梁山》

    (1)结合材料一分析“法语热”风靡欧洲大陆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请说明判断依据(4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傅斯年和胡适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原因(5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在思想启蒙上的不同特点。(4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