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选择题 6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10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祖母刘悯臣孤弱

    C.常在床蓐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天下之奇才

    B.能守其土,不赂秦                庶刘侥幸,保余年

    C.李牧连之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至于颠覆,固宜然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下列各项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不抑耗其实而已

    C.可谓智力孤危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远略                            速祸焉

    B.洎牧谗诛                          臣供养无主

    C.猥以微贱,侍东宫                  臣生陨首,死当结草

    D.不名节                            犹蒙

    5.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洎牧以谗诛

    C.苟以天下之大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20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之耳。”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烧围走,城用得全      遽:立刻        B.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践祚:登高祈福

    C.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辟:征召        D.此必愚民乐乱,妄之耳    引:援引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光大遗业              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                 夺:改变

    D.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

    B.过领汝南兵解围                    与彭城刘绘俱待

    C.羽遂禽                          慈父

    D.怨旷者多,年谷饥俭              提刀

    4.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后面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①趱:赶快。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哪两个层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            《逍遥游》

    2., 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            《逍遥游》

    4.背负青天,________。            《逍遥游》

    5.蜂房水涡,________。            《阿房宫赋》

    6.________,开妆镜也。            《阿房宫赋》

    7.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            《阿房宫赋》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            《阿房宫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B.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C.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D.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4分)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谢希德在对祖国上、对事业上、对亲人上都体现了“诚”,请结合三者中任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包括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泰戈尔听闻此事,勃然大怒,拍案叫绝,从退避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宣告放弃英国政府赐给他的爵士称号。

    B.百官无马,皆随驾步行。出了洛阳,行无一席之地,但见尘头蔽日,金鼓喧天,无限人马来到。

    C.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D.他心中恶念越积越重,终有一日堤防溃决,一发不可收拾,只有盼他善念滋长,恶念渐消,方能入于证道之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士涌入公务员队伍,或许可以改变一下地方政治生态,使其他官员兴起学习之风,避免陈陈相因的官场沉疴。

    B.人们记得的将是他不切实际的金融政策、信手拈来的允诺,或许还有他对评估机构的干预。

    C.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革命风云际会,各种新兴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常感慨自己老眼昏花,跟不上潮流。

    D.荣国府为清式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她富丽堂皇,器宇轩昂,雕梁画栋,建筑雄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南京市民反映,季建业主政期间,常年挖路扰民不断,好好的路挖得面目一新,南京人生活不堪其扰。

    B.昂山素姬因为在没有政府允许的情况下让一名不速之客留宿而被控违反了软禁的限制。

    C.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良莠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D.那些喜欢用夸大的或骇人听闻的言词来获得公众注意的人,是浮夸的、不踏实的、内心虚弱的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B.部分受访学生防火基本常识匮乏,对于“如果身上着火,可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这一错误选项,百分之五十左右的高中生作了正确的选择。

    C.“9·11”事件以后,如何防止国家重要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再次免遭国际恐怖分子破坏,已成为美国领导人深感头疼的问题。

    D.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是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日,他的儿子舒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父亲得票排第一,后由于种种原因,该奖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B.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从“超级女声”到“百家讲坛”,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势头强劲。

    C.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说,美国尽管是这场全球金融“地震”的源头,但各国需共同努力,而不是寻找指责的对象。

    D.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把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___________。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②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⑥⑤④③      C.②①④③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请归纳出中国在环保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三个问题。(6分)

    材料一:奥运期间(7月20日—9月20日),北京对机动车采取临时交通管治,将实行机动车单双号行驶。这是为保证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所采取的“减排”措施。北京奥运会开幕以来15天,北京的空气质量保持良好,达到有记载以来的最好值。但奥运会后北京面临的环保挑战远没有结束。北京还将切实加大环保投入,进一步净化北京的天空。

    材料二:北京市委常委会2013年10月16日通过《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意味着诸多应急措施中最受关注的“红色预警日”、单双号限行、停课等“六停”措施即将正式出台。业内人士指出,该《应急预案》是极端气象条件下“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

    材料三: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对比表

    污染物名称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中国标准

    二氧化硫

    日均20微克/立方米

    日均150微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均20微克/立方米

    日均50微克/立方米

    年均100微克/立方米

    日均150微克/立方米

    臭氧

    时均100微克/立方米

    时均160微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

    年均40微克/立方米

    年均40微克/立方米

    问题一:________

    问题二:

    问题三: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作答。(4分)

    成语和俗语都是中华语言精粹。成语大多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俗语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二者偶有对应,可以相互解释,例如:

    ①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②镜花水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③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请参照上面例句,另举两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呵斥。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时他又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倒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他答应了。

    穷人于是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于是给了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他碎菜叶,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肉末都放在锅里。

    这个可怜的穷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仍回路上,美美的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行行好,请给我一锅肉汤吧!”该会有什么结果呢?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与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