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 反对封建专制;人民主权

    D. 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异”主要表现在

    A.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 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 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办事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 挑战王权,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7·衡水高二联考)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 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 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 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 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迸的曲辕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A. 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

    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 君主专制,皇位独尊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的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上述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国王与议会商讨国家大事成为一种制度

    B. 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的权威

    C. 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

    D.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评述古代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部法律是(   )

    A.《十二铜表法》         B.《民法大全》

    C.《美国1787年宪法》     D.《拿破仑法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 “爱人者,人恒爱之”

    B. “兼爱、非攻”

    C. “春秋大一统”

    D. “无为而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晋商文化

    B. 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 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

    A. 倡导唯物主义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 否定神的存在   D. 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该材料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有法律就有自由            B.必须通过法律限制政府权力

    C.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制约机制

    C. 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等政体,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近代法国政体多次变动所反映实质的问题是:

    A.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

    B.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

    C.立宪与共和的较量 

    D.历史与传统的较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 资产阶级与平民实现了完全平等

    C.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在1877年说:“可惜我们不能到达夜间在我的头顶闪烁的星星那里,如果可能,我就要吞并那星星。我经常想到这件事,我看到它们那样亮却又那么远,只觉得心中难受”。这句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世界已经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

    B. 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

    C.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D.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市场需求的狂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和31个不到4000人口的选区共取消143个议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新兴工业城市选区,获得65个议席;北方郡选区,获得65个议席;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获得13个议席。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从三个角度论述,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做题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曾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唐太宗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做题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以前,中国的都城大都建立在长安、洛阳、开封,所在位置比较居中,靠近陆运河转输就很便利了。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碎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由丞相伯颜上奏批准。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今天津市)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在元代,这条海路曾发生过三次变化。第三次开辟的新路,因有定

    时的信风,所以行走方便,从浙西到京师不过十日,因此沿用的时间长久。虽然如此,但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断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历史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