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3 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_____。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_____。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_____。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题。

    (1)请简要描述漫画的画面内容。

    (2)为漫画拟写标题,并概括漫画的寓意。要求:标题切合漫画含意,不得以“无题”为题;寓意不超过20个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濙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B.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C.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D.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明、清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及第者为进士,这与唐代的进士含义有所不同。

    B. 崩,我国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的死为“卒”,称士的死为“不禄”。

    C. 祭酒,原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后成为学官名,国子监的长官即为国子祭酒。

    D. 户部,唐代为尚书省六部之一,设侍郎、尚书为其长官、副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濙游踪甚广。朝廷曾派他颁布御制的各种书籍,并让他寻访仙人张邋遢,他的足迹得以遍及天下州郡乡邑,还暗中查访了建文帝的下落。

    B. 胡濙忠君爱民。他能据实陈奏,曾秘密上书太子监国七事。英宗即位,他上奏请求减少进贡的物品,停止军队在百姓中寻求差役。

    C. 胡濙秉持正义。王文憎恨林聪,罗织其罪名想要杀他,可胡濙不肯签署姓名参与其中,称病不上朝,皇帝得知真相后,释放了林聪。

    D. 胡濙备受礼遇。英宗在他离任之时,对他大加赏赐,并泽及其后代。他先后侍奉六朝君王,为官六十多年,朝廷内外称赞他年高德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

    (2)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 葬

    宗晴

    都怪我,去蹲了一会儿茅坑。那马拴在树桩上,是缰绳勒死的,旁边有一个地瓜窖……秋生光着上身,露出黝黑光滑的皮肤,不时用分辨不出颜色的毛巾擦擦汗,诉说着当时的情景。他声音低低的,有些沙哑。

     古老的穿斗房子里,房梁上垂下一组电线,悬挂一颗小灯泡,布满黑色烟尘,发出微弱的光亮,像刚露头就夭折的南瓜,由青变黄。

    有人劝,死都死了,埋怨也没用。

     “马偏耳”说,本钱早赚回来了,再买一匹就是了。

     马偏耳是当地人对他的贬称,撮合猪牛羊的买卖,奔跑于买方卖方之间,适当收取中介费。

    秋生的马是马偏耳帮忙买的,一匹枣红马,从外地运来,6000元钱。

     可是,几小时前,这匹马死了。

     秋生斟满酒,苦笑着对马偏耳说,你问问老板,能不能多给几个子儿?我亏惨了。

     马偏耳瞪圆眼睛:算给足价钱了。像这类情况,其他的才给几百元呢。要不是看我的面子……我再试试吧。马偏耳仰起脖子,一杯酒倒下肚。

     秋生也吞下一口,喝得太急,呛得咳嗽起来。他起身离桌,掏出手机给侄儿打电话。

     当地人不喜欢吃马肉,秋生着慌。为了降低损失,他请来马偏耳。马偏耳的人缘广,联系好县城一家火锅馆,答应将死马送去,付1200元。秋生的侄儿驾车外出,要一小时后才能赶回。

     马偏耳喜欢喝酒,秋生请了一同赶马的几个伙计作陪。但他自己没心思喝,叹一口气,把头靠在墙壁上,想闭目养神,却满脑袋马影子。

     记得第一次赶马,秋生只给马装两包水泥,马回头望了一眼,四蹄晃动,不愿迈步。秋生索性一次装了五包水泥,马鞭一挥,枣红马滴答滴答细跑开来,十几趟后,秋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看马,稳稳地站着,正等着给它装货呢。

     秋生哈哈大笑道,原来这厮挺傲气的,货装轻了不走。好!好!不偷奸耍滑,像老子的性格……

     收工后,秋生从不骑马,不管路程多远,人多累,他牵着马走,一面与马轻声细语,像在共同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在他脑海里,早把马当成了战友或者兄弟。

     走回马棚,秋生第一件事便是给马添水加食。到了炎炎夏季,一块纸板不离手,为马驱赶那些可恶的血吸虫。

     夜,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将大地裹进黑色。客人们的话被酒撵出来,不紧不慢地碰着杯子。不知为何,今晚秋生见了他们就烦,骂了句——贱!

     秋生脑袋昏沉沉的,不知不觉来到马棚。马的气味尚在,秋生习惯了这种味道,就像喜欢自己的汗臭味一样……只是,马的踪影没有了,粗重的呼吸声也消失了。秋生心里空落落的,猛然一拳击在掌心,凄怆地号了一声:我的马啊!

     出得马棚,月牙儿悄悄升起,像灌了浑水似的,昏黄、朦胧。死马被从地瓜窖里抬到了公路上,软软的,冰凉。蚊虫苍蝇嗡嗡狂舞,围着尸首贪婪地叮咬。秋生心里一阵绞痛。

     你少说也要再活上十年八载的!没累死,没病死,偏偏去勒死!你急啥呀,死得这么冤?

     秋生牙齿咬得嘎嘣响,骂着粗话,啪啪地追着蚊虫苍蝇拍打,双掌在地上不停地擦着血污……成千上万的蚊蝇蜂拥而来!秋生招架不住,忽然蹲下身,呜呜痛哭。

     侄儿打电话说,马上就到,叫秋生安排人等候,准备装车。

     秋生愣了一下,继而疾跑回家,抓出一把湿漉漉的纸币扔在桌上,口沫飞溅,马——不卖了。工钱照付!众人大惊。马偏耳险些跳起来,眯起醉眼,硬着舌头问,你,真喝醉了?

     秋生淡淡地说,死马没经过检疫,卖人家吃了,更害人。去他妈的,老子要亏就亏完。说完,他提起铁锹,气嘟嘟地冲出门,嘴里嘀咕,妈的,猫死了还能得条全尸呢……

     秋生回到公路上,拧亮头灯,抓住马腿往地瓜窖拖,马尸发出哧哧的摩擦声。他又一愣,急忙改站马步,想用肩去扛,却怎么也扛不上肩。秋生停下来,犹豫片刻,向家跑去,破着嗓子喊,死婆娘呢,你躲在屋里干啥?

     女人一脸惶恐地飞跑出来。秋生说,不是我拖不动,只是怕磨破了它的皮……

     女人又飞快地跑回家,拿出木杠和绳子,麻利地将马腿绑在一起。两口子把死马轻轻掀入窖中。

    秋生泪流满面,往手心里狠啐一口唾沫,挥动铁锹,扑,扑,泥土一锹一锹地飞起来……

    (选自《当代小说》2015年第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昏暗、压抑的氛围,烘托出屋内人们内心的沮丧、失落,而将小灯泡比作“刚露头就夭折的南瓜”,也与马死于壮年的情况相称。

    B. 秋生陪“马偏耳”喝酒,是出于托人办事的礼节性的客气,而非发自内心的亲近,因为他对于“马偏耳”这样撮合买卖、赚取中介费的行为从心底是看不起的。

    C. 秋生与马结缘后,对其照顾有加,把它当成自己的战友或者兄弟,体谅它的辛苦,为它添水加食、驱赶血吸虫。秋生与马之间,有着性格的默契、情感的和睦。

    D. “没累死,没病死,偏偏去勒死!”这句慨叹既饱含对马意外死亡的痛惜,对生命无常的凄怆,也充满着对自己遭受经济损失的无奈,以及失去好伙伴后的孤独。

    E. “怕磨破了它的皮”这句看似无理的话,照应了前文秋生疼惜爱马、为它驱赶蚊蝇的情节,体现了秋生内心的悲凉,使粗犷、淳朴的他展现出了温柔细腻的一面。

    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以“马葬”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传统的大学课程是语法、逻辑、修辞,法律、医学和神学。前三门是基础课,都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后三门,法律相当于社会科学,医学相当于自然科学,最高则统摄于神学。由于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因而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所以最初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不服兵役,甚至不受民法制约。但因此他们经常闹事,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学校(如剑桥大学就是这样从牛津大学分出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建立了集体宿舍,规定了严厉的校规,有的甚至与市民社会隔离开来,形成“大学城”。

    现代类型的大学最早是德国的哈勒大学(1694),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都还只是学院,相当于高中。后来各国都仿效哈勒大学建立现代大学体制,如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布的大学宗旨中要求其所有学院都要与德国古典中学的课程相一致,并宣称一个学校“如果不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到他所喜欢学的东西,达到他所愿意学到的程度,就不配称为一个大学”。

    这种观念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而大大扩充了大学课程的科目。大学之大,不仅仅是有“大师”之谓,而是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最初则是以上帝智慧的无限性为前提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大学”条说:(即使在日益功利化的现在)“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的和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讲人道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大学扩大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会享受生活。”我还想加上一句,更会创造生活。

    西方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后,也将这一套大学理念带进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方社会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此外就只有私人专门的谋生技术的传授。蔡元培接办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培养官僚不是大学的目的,甚至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的目的必须提升到与终极价值体系有关的“世界观教育”。这种世界观教育不再是儒家以天命自居来弘道的政治教育,而是“超越政治之教育”,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目的。他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则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中国官方的社会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得民心”,培养官僚,目标单一,不可能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纳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来成型,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片面化。

    (节选自邓晓芒《在大学中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今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科目等多角度借鉴了西方现代类型的大学。

    B. 由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大学在中世纪是一个研究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它最初是由教会掌握的。

    C. 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

    D. 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神学学者和教授们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是以他们为权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大学课程里的语法、修辞、逻辑是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的基础课,而神学相对于法律和医学处于统摄地位。

    B. 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C. 德国的哈勒大学创建现代大学体制要早于后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 级名校,它是最早的现代类型的大学。

    D. 大学之大的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师”,二是学校要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文更强调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

    B. 教育观念的改变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扩充了课程科目。

    C. 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建立始于蔡元培,他的观点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世界观教育”。

    D.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学习谋生,没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来说有较大的片面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 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B.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C.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①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②。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③,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注]①陈敬叟:刘克庄友人。刘克庄作此词时陈敬叟正滞留临安。②明发:天亮,黎明。③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后因以“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一、二句精于炼字。“夺”突出元夕灯火通明之景,“侵”则极写人们彻夜欢愉之态。

    B. “物色旧时同”与“似曾相识燕归来”异曲同工,渗透了作者回忆往昔美好时的怅惘之情。

    C. “情味”引出内心感触,“中年”显露沧桑意味,“别”与“同”构成鲜明反差,内敛深沉。

    D. 下片一、二句借典故写闺情,劝说陈敬叟值此佳节切莫流连赏景,当为妻画眉,偕妻拜月。

    E. “人散市声收”与开头热闹之景呼应,使作品回环紧凑,“渐”字则引出愁情,余味徐生。

    2.如何理解“愁时节”的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3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相似的处世原则。

    (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遍观群书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丽江古城5A级景区整改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景区从业人员文明服务意识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善待每位游客,维护古城形象。

    B. 为救援被困车辆和群众,快速抢通道路,武警交通二支队34名官兵顶风冒雪,以最快速度到达救援一线,共清理积雪68000立方米,救助受困群众500余人。

    C. 经过立法会议审议下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立法项目,弥补了文化领域立法的短板,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D. 百岁老人李玉珍是镇上最老照相馆的摄影师,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可以说她用自己百岁的人生,经历和见证了国内摄影的各个发展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文段空格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乡愁”不是酸气的自作多情,而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挂念。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有“乡愁”在,香火就会旺盛,宗族就会繁衍,历史就能传承,后来之人,就不会是无根之木、断线风筝。        

    A. 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也不会迷失方向,就是因为有“乡愁”在   B. 只有“乡愁”在,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C. 有“乡愁”在,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D. 那些漂泊的灵魂,因为有“乡愁”,回家时就不会迷失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① 今年全市运动会最大的看点就是男子百米决赛,发令枪一响,百米运动员们豕突狼奔,为了争夺冠军拼尽全力。

    ② 傍晚时分,某小区的一幢居民楼突然起火,火势之大,令人不可向迩,好在附近居民及时报警,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③ 本着勤俭求真的精神,本次大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会场布置简单;会议流程简洁;代表讲话重点突出,要言不烦。

    ④ 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只能是刻鹘类鹜,难有杰作。

    ⑤ 初春时节,人们经常到公园或郊外春游,欣赏万物复苏、河清海晏的自然美景,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A. ①②   B. ①⑤   C. ②④   D. 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6年度人物榜单出炉。

    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成为影响中国2016年度经济人物,他“以‘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为愿景,坚持与用户交朋友,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

    著名作家刘震云成为影响中国2016年度文化人物,他以独特的方式“解剖了转型期中国人的情感、欲望、困境和焦虑”,“不断地向人心和人性的深处挖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研制团队成为影响中国2016年度科技人物,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离不开航天科技的匠人精神。

    以上年度人物中,你认为谁对中国更具有影响力?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