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2 题
  1. 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其中“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

    A. 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   B.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   D. 内阁如同第三院,地位重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 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 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 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郑观应集》记载: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材料表明租界

    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张的结果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 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B. 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 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D. 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这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             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妇女不能参加政治活动             D.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人认为,美国民主政体的关键机制就是“自由的、公平的和公开的选举制度”,选举被认为是人民大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体现了美国

    A. 政党主导选举

    B. 推崇权力制约平衡

    C. 注重程序民主

    D. 遵循天赋人权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 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 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 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C.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   )

    A. 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

    B. 政治革命先于社会革命开始

    C. 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

    D. “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彻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周代设有王室和诸侯的贵族学府——痒、序,也设有供大夫以下官员及一般庶民学习的地方学校——乡校。各级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任务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班固《白虎通》谓,“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据此可知,周代教育

    A.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B. 旨在培养官府需要的实用人才

    C.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 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 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B.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C. 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 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B. 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 完善了法国法律制度

    D.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 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 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近代美、德、法三国先后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部宪法颁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三部宪法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三部宪法都规定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  

    D.三部宪法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真正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C. 保留罗马法注重形式的传统      D. 维护罗马法的权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但宋代则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北宋采取与唐代不同的科考政策旨在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   B.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解除科考的品级限制   D. 适应理学的发展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A. 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B. 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C. 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D. 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 是一种直接民主

    B. 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C. 是少数人的民主

    D. 易形成集体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此举

    A. 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 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 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 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沂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訢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 表明

    A. 公使进京有碍淸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871年4-5月的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 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

    C. 维护劳动者利益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 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 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 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 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 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 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学生为主体,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三要素”。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