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0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的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士族垄断仕途

    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

    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

    分类

    1686年

    1753年

    1812年

    全国关税总额

    122.0

    495.6

    481.0

    运河诸关关税

    61.6

    150.5

    140.0

    沿海诸关关税

    18.2

    103.2

    177.5

    长江诸关关税

    37.3

    114.6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①是福建行省的政治中心②海外贸易发达③商业氛围浓厚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所代表的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的具体的法律条文

    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

    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

    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四书”,成为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

    孙中山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选拔真才的制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而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西汉以后却又加封孔子。

    材料三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转向”?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