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西汉以后却又加封孔子。

材料三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转向”?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高三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