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6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8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的方面都是如此。”这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

    B. 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C.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D. 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

    A. 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

    B. 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

    C. 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 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 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A. 造纸术

    B. 拓碑技术

    C. 雕版印刷术

    D. 活字印刷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6 题
  1. 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A. 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 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

    C. 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 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0年2月12日,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中,与温家宝总理的谈话有共通性的是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君权神授  D. 民贵君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不包括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 “为政以德”

    B. 有教无类

    C. 无为而治

    D. “仁”和“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家注重品德修养,并把这种修养推广开来,提倡读书人的责任感、使命感,鼓励读书人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理学精神的是

    A. 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

    B.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C.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确立正统地位的

    A. 唐太宗

    B. 宋太祖

    C. 汉武帝

    D. 秦始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诸子百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仲舒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分别是

    A. 韩愈、李翱

    B. 程颢、程颐

    C. 朱熹、陆九渊

    D. 陆九渊、王阳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学在四夷、民间是普遍现象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流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挤是社会经济的主流

    B. 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封建专制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D. 帝国时代商业资本可转化为产业资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天下大一统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

    C.等级森严的秩序        D.以垄断神权巩固政权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韩非认为商人乃“邦之蠧也”( 蠧,蛀虫),以下史料反映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  )

    A.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 “重租税以困辱之”

    D.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下列哪种精神

    A. 中庸之道

    B. 忠恕之道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A. 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 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 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

    D. 三教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 政治思想的贡献

    B. 伦理道德的贡献

    C. 哲学思想的贡献

    D. 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34年,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下列能佐证上述论断的是

    A. 早期儒学

    B. 老庄之学

    C. 汉代儒学

    D. 宋明理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下面属于该流派思想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 封建王朝的更替

    B. 国家危难与整个民族的沦亡

    C. 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 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罚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

    (1)《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

    (2)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

    (4)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的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有何本质区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以上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实,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属于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本质差别?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