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代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的“儒学内在传统”是

    A. 理生万物

    B. 格物致之

    C. 心即理也

    D. 强调人格、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约束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有一段描述:“北宋庆历年间的印刷术方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划凸出,每字单独成一印,用火烧硬,制成字印;在铁板上敷松脂、腊、纸灰,把一颗颗字印镶嵌于铁板……便可刷墨印书。”该印刷技术

    A. 最早出现于唐朝

    B. 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 发明者是王祯

    D. 在12、13世纪传入欧洲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 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 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 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 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B. 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惩罚

    C. 主张民贵君轻

    D.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C.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D. 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陆九渊主张“民为邦本”,黄宗羲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由此可见

    A. 儒家“民本思想”常有传统   B. 儒家“仁”的学说停滞不前

    C. 历代统治者均奉儒家为正统   D. 儒家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以下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C. 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在伦理观上都主张“性本善”

    D.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C.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 程朱理学的盛行

    C. 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 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A. 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 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 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D. 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习近平主席认为黄宗羲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而有学者则称黄宗羲为千古学者中对君主第一“狠人”。以下史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 工商皆本

    B. 君主为天下第一大害

    C. 经世致用

    D.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你觉得哪些命题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

    材料二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900年间,成为了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

    (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