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有

    ①“礼”与“仁”两者相辅相成,要把外在形式的“礼”内化为人的精神自觉

    ②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 其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④ 教导人不仅要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社会责任感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B.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是

    A.明末清初异端思潮的载体

    B.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片小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A.《风》        B.《雅》        C.《颂》      D.《九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了起来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统计: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           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

    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在1902~1906年期间,其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       B.要求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赞扬殖民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D.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契约立国                  B. 以法治国

    C. 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新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

    A. 建国初期                B. “文革”前夕

    C. “文革”期间             D. 改革开放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56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情景在当时的考场可能出现的是

    A.考场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考场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红标语

    D.特写:语文试卷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俄国革命家赫尔岑曾说:“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

    A.封建的等级制度              B.西方殖民侵略扩张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到一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这种主张

    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有人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评论:“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他评价的是

    A.经典物理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现代信息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此画属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两幅图,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和差异。从这两幅图中获取的共同结论正确的是

    A.两幅画的表现手法相同          B.两幅画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C.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          D.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

    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3)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材料三  关于启蒙运动的研究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学术追求,看下表书目:

    书  名

    作  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加林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柏克

    商务印书馆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