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山那边的景致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词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能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能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

    C.第四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  败:失败

    C.沆待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    趣:急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4),行矣慎风波。

    【注释】

    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4)雨露:喻指皇恩。

    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________

    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  ,斯已矣。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50多岁的熊坂一家是日本大地震中幸运的生还者,张季风通过在东京的儿子,辗转询问到这家朋友很安全,唏嘘不已

    B.他取得了好成绩固然值得大家高兴,但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好就连他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c.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

    D.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委婉批评,他表面上全部接受了,内心里却无动于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宁浩虽然曾表示“抖鸡贼”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

    B.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自古中国多圣贤。他们在精神领域大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事务的人。③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④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⑤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⑥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A、②④⑥①⑤③   B、④⑥①②③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④①②⑥⑤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青松,挺直腰板迎接霜雪,张扬着不屈的个性。

    翠竹,立稳脚跟咬定岩石,彰显着执著的情怀。

    ————————————————————————————————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下面的五句话重新组合成一个长单句,给“银联标准卡”下个定义。要求:句意明确连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银联标准卡”的卡面加贴有“银联”标志

    ②“银联标准卡”是国际标准银行卡

    ③“银联标准卡”由国内各发卡机构发行

    ④“银联标准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符合国际标准

    ⑤“银联标准卡”的卡号是以“62”开头

    答:“银联标准卡”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参加歌手大赛的选手终于进入决赛,但他在决赛的第一轮比赛后就被淘汰了。离开舞台前,他请求能有最后一次机会,把准备在第二轮比赛用的歌曲献给大家。

    他的演唱非常成功,赢得了全场观众不断的掌声和叫好声。

    当他准备离开舞台的时候,一位评委对他说:“如果你把刚才演唱的歌曲放在第一轮来参赛,被淘汰出局的不会有你。下次再参加这样的比赛,应该利用好最适合自己的歌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