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25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 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 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 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 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

    A. 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传播无神论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D.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南京沦陷

    C.八一三事变爆发

    D.卢沟桥事变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白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

    A.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

    B.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

    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

    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C.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

    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8月2日《伦敦新闻图片报》插图:李鸿章抵达英国,在南安普顿港上岸

    材料二

    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一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材料三

    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在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首相(卡梅伦):“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现在,中国不仅早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

    一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同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白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分赃制”。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尔顿法”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