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罗斯福新政是西方国家首次以政府形式在价值观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提出回应与挑战。新政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秩序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A.经济生活形态        B.秦帝国的建立

    C.制瓷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孔子作《春秋》时创设了一种写史方法:既强调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又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其政治思想明显体现“为尊者隐”的是

    A.墨子         B.董仲舒      C.李贽        D.黄宗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分割权力      B.出台法律     C.选拔人才     D.监督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此竹枝词反映出

    A.重农抑商已然破产             B.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C.资本输出竞争激烈             D.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A.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共产国际负责人专门约见即将回国的王稼祥时明确指出:“应该承认毛泽东同志是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产生出来的领袖,告诉王明,不要争了吧!”由此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有利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C.促成遵义会议顺利召开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罗马法学家指出:法律是关于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学;法的箴言不是别的,就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与此相吻合的是

    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B.“对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谅的”

    C.“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D.“刑罚应当成为对人的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托克维尔评价近代某国政体 “既反对君主政体,又反对地方分权制度”,该国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发现和查证在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私有制,马克思用的不是Abschaffung(消灭),而是Aufhebung(扬弃),因而提出马克思理论是

    A.消灭私有制的理论             B.“扬弃私有制”的理论

    C.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D.实践和检验的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一张抓拍到的1961年某日在铁丝网网成的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的照片,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A.美苏冷战

    B.欧共体成立

    C.马歇尔计划推行

    D.苏联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6分)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时(宋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美】乔纳森·斯彭斯

    材料二  当我扬帆启航,我以为世界是圆的,然而到了真印度,却满眼都是Americans,电话中心讲的英语都是美国口音,软件公司更把美国商业技巧学到了家。哥伦布向国王与王后报告说,世界是圆的,并且以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而我回到美国时,只是悄悄地和我的太太分享了我的发现。我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亲爱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  在“1.0”( 1492—18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在“2.0” ( 1800—2000年),推动力来自企业,在“3.0”( 2000年后),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直接进行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逐,利器即是软件,是各式各样的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问世,使天涯若比邻。

    ——【美】托马斯·弗里曼《世界是平的》 

    (1)材料一中“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指的是什么思想?运用所学知识从工业企业、行政管理等方面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8分)

    (2)据材料推断最先证明地球是“圆的”和“平的”是哪两个国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12分)

    (3)分析材料三“天涯若比邻”的原因。(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6分)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让西方对中国充满了马可·波罗式的想象,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想象陡然从田园牧歌变成了“一部恐怖小说”。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形象”在西方剧烈摇摆 >》

    材料三  不管如何,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现实。而当下,最热门的议题已经不是G8问题,而是中美形成G2的可能性。2005年,几乎所有欧美最知名的媒体纷赴中国,做专题报道,掀起“中国热”。

    ——《南方周末<西方媒体的60年中国故事>》

    (1)材料一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人的?请从材料一的某一角度,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开始发生的变化。(8分)

    (2)据材料二和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不同态度。材料一、二对中国的态度(评价)有何局限性?(1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促使“中国热”掀起的中国故事(因素)。(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