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1 题,选择题 23 题,连线题 3 题
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 题
  1. 24、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3 题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突出表现为法国的民族主义和德国的民族主义.前者的指是一个民族的“自决权”,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宣传、介绍和接受的是德国的民族主义.究其原因是

    A. 中国经济发展更接近于德国经济   B. 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C. 梁启超企图效法德国君主立宪制   D. 法国大革命过于激进与改良不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4年10月,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向大师致敬——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其中有一位画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下列属于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的是

    A. 自由、平等、博爱   B.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 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由国民共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由于未能保留下来古希腊智者任何自己的著作,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 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是史料   B. 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 片面的,因为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D. 错误的,因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不是史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司马谈尝论诸子百家,认为诸子百家学说虽然不同,但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所谓“一致”、“同归”是指

    A. 治国安邦   B. 天人合一   C. 国富兵强   D. 大一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 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 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 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楚辞》——屈原   B. 《将进酒》——李白

    C. 《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   D. 《水浒传》——罗贯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   B.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 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B. 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C. 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 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 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 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D. 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明夷待访录》   B. 《四书章句集注》

    C.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D.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乾隆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之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材料三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

    (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分别对这两种态度予以评析(分析原因,评价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