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抑商”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盐铁专卖”的政策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 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 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 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C. 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

    D. 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上演了“黑色星期四”,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B.股票投机

    C.盲目生产

    D.贫富悬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

    A. 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 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 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事件却往往与道德的要求背道而驰,“文明”的进步似乎都要忍受道德的谴责,以下组合最能说明上述情况的是

    A. 黑奴贸易和蒙古西征   B. 种族灭绝和殖民扩张

    C. 农奴制度和庄园经济   D. 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世纪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根本动力是

    A. 工业革命的展开   B. 内阁制的形成

    C.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殖民扩张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单位:百分率)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国家和地区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62

    英国

    1.9

    413

    9.5

    18.5

    俄国

    5

    5.6

    5.6

    8.8

    日本

    3.8

    3.5

    2.6

    2.4

    中国

    32.8

    33.3

    29.8

    6.2

    A. 19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C. 英国工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工业革命完成前西方尚不具备征服中国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顺序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③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④垄断组织产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A. 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B. “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 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社制度的解体使广大农户从“集体”的束缚下得以解放,形成了“户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农业新格局,成为农村改革巨大成功的基础。材料信息说明

    A. 公社制度的解体使农村经济改革的前提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D.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推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从左图到右图票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 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中国部分省区对外开放程度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

    1990年

    2000年

    省区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对外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对外开放度(%)

    河北

    10.4

    0.5

    5.5

    8.9

    1.1

    5.0

    山西

    5.7

    0.1

    2.9

    14.1

    1.1

    7.6

    上海

    47.0

    2.0

    24.5

    99.5

    5.7

    52.6

    福建

    39.7

    3.9

    21.8

    48.5

    7.2

    27.9

    江西

    7.2

    0.5

    3.9

    8.6

    0.9

    4.8

    山东

    3

    0.7

    7.0

    27.4

    2.9

    15.2

    河南

    5.1

    0.2

    2.7

    5.0

    0.9

    3.0

    湖北

    6.9

    0.5

    3.7

    7.5

    1.8

    4.7

    广东

    136.1

    6.6

    71.4

    150.4

    9.7

    80.1

    A. 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发生变化   B. 对外开放是各省经济发展主因

    C. 中国人世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   D. 东部沿海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据资料统计,近十多年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3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这反映我国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将国有企业转变为非公经济

    C. 放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D. 完成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贵族乘火车出行

    B. 传统纺织缝纫场景

    C. 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D. 官员按等级就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A. 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宣扬:“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繁荣。”胡佛政府还对大公司和大企业提供优惠,财政援助,并降低其所得税。胡佛宣称救济工人是慈善团体的事情,而不是联邦政府的责任,拒绝采取任何救济工人的措施。

    材料二:1932年底,在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结果民主党人罗斯福获胜,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任总统后,为摆脱危机实行新政。下台后的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是“社会主义异端”,并在1936年底的总统选举中,竭力阻止罗斯福连选连任。

    材料四:在1936年底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为批驳胡佛等人的攻击,罗斯福发表讲话说:“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总统选举结果,罗斯福再次获胜,连任总统。

    请完成:

    (1)联系材料一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比较罗斯福、胡佛对资本家和工人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2)罗斯福、胡佛的上述不同政策,反映了二人克服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有什么不同?罗斯福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什么发展趋势?

    (3)联系材料四,分析材料三中胡佛攻击罗斯福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领域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材料二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在工业方面,主要模式是殖民地的原料和粮食与西方的工业制品交换,而西方工业品则通过削价抢走本地许多手工行业的生意。而且,欧洲列强继续推行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以抑制殖民地的那些可能发展的工业的发展。比如,印度的纺织品价格比英国低廉,英国就用保护关税来摧垮印度民族棉纺工业,当英国纺织品价格因工业革命的到来而更加低廉时,却不允许印度设保护关税。

    ——据朱宁《工业革命:核心区欧洲与边缘区国家》等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工业制品在东西方经济交往中处于优势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