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 重农抑商的现象   B. 纺织刺绣的兴盛

    C. 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A.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D.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③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世卿世禄     B.才能道德      C.文化文章      D.门阀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_______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格

    A.知州       B.御史      C.通判      D.按察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在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并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A. 绅士权威的衰弱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么看。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4年6月25日国台办主任赴台湾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希腊民主不同于现代的民主,它依赖于小规模的城邦和公民的广泛参与。”“广泛参与”的群体是指

    A.城邦所有的人    B.成年男性公民

    C.城邦所有自由民   D.除奴隶之外的所有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入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点是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D.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都是“冷战”的表现,其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杜鲁门主义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不能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科学技术突破

    社会发展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

    铁器、牛耕运用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D.

    凯恩斯经济理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来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被称为“中兴名臣”的依据是

    A.效法西方进行改革              B.进行新式政治改革

    C.进入战后恢复阶段             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96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1897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52年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解决上述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问题,政府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根据国家统计,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列宁针对苏俄的某项政策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为此俄国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二战前后美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经历了“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

    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       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的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

    A.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C.导致法美两国的贸易争端      D.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二战以后,莫內、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以推动欧洲经济的充分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结构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欧洲一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西方以为经济学家指出:“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一体化。”材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B.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45年到1800年,欧洲从美洲大陆获得了大约13.7万吨白银,从美洲和非洲获得了2000多吨的黄金,使欧洲大陆的货币储蓄量增加5倍之多。……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 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

    ——《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6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说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鸦片战争后,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百度百科《银贵钱贱》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外流现象

    时间

    方式

    白银持续大量外流

    19世纪末

    《马关条约》等

    晚清政府雪上加霜,束手无策

    20世纪中期

    《1934年购银法》等

    南京政府积极应对,进行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经济现象相关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产生的经济影响。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两幅图,完成题目要求。

      

    比较图一、图二,请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集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  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材料二   民主德国经济的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十年预定。统一社会党控制一切,历史上与民主党派合作的“联盟政策”形同虚设,自我监督机制失去效力。在200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者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联邦德国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两天内400万东德公民进入西德。1990年,民主德国降下自己的国旗,两德统一。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注: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随着“冷战”加剧,1949年,德国被分裂,在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又称东德),英法美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又称西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

    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两德统一的背景。

    (3)历史上德国曾两次实现统一,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统一的共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