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作者的核心思想是

    A. 法律至上   B. 人人平等   C. 主权在民   D. 自由也当自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A.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建立工农联盟并肩战斗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

    A.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 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 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A. 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

    B. 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C. 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D. 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上述史实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 重土安民   B. 重农抑商

    C. 以孝治国   D. 强干弱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抗战期间,大公报在一评论中写道:“此一噩耗,於「七七」三周年纪念之日发表,统帅通电述其战绩,国府明令彰其忠烈,全国军民同胞为之雪涕。将军之死,乃抗战三年以来第一个殉国之大将。”该评论评价的是

    A. 长城抗战中牺牲的安德馨

    B. 多伦战役中殉国的吉鸿昌

    C. 徐州会战的总指挥李宗仁

    D. 枣宜会战中殉国的张自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 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 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 清政府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龄意在强调

    A. 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 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D. 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以下在歌词中出现的变化,最有可能发生在哪次会议召开后?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新华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讲话:“中国人民的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国共两党与各党各派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管困难有多大,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这段讲话最可能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西安事变之后

    C.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

    D. 抗日战争胜利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长沙近郊菜园农民进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现在,农民可找到武器了,这武器就是三民主义。当警察打骂卖菜农民时,农民便立即抬出三民主义以相抵制,警察没有话说。”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A. 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反对霸权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这一条款主要体现了

    A. 法制精神

    B. 平等精神

    C. 自由精神

    D. 民主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

    B.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

    C.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

    D. 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使西欧经济走向繁荣

    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消除西欧国家的矛盾使政治走向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同学为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①……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都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A. 两极格局   B. 德国分裂

    C. 越南战争   D. 朝鲜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但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

    ①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无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③英法掌控的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后出现的现象是

    A. 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记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说明

    A. 西欧的相对衰落

    B. 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

    C.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

    D.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彻底过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 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6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内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

    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

    (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