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其他题 1 题,选择题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甲: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人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头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1.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更是意境上的区别。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2.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3.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命优渥宠:恩荣

    B.臣微志听:听信

    C.日西山薄:迫近

    D.相为命更:交互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①②③都不同

    3.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皇天厚土实所共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①竹叶:竹叶青酒。
    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3分)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③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⑤至人无己,_______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杜甫《登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完壁归赵  茕茕孑立  残羹冷炙  岑寂

    B.刚愎自用  素味平生  欣欣向荣  溯源

    C.锱铢必较  门衰祚薄  命运多舛  泠然

    D.得鱼忘泉  日薄西山  涸辙之鲋  尺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装界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说是朝不虑夕,比我们想象得要严重多了。

    B.一曲《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弘,响遏行云,激起人们奋起反抗日本侵略的无比斗志。

    C.在茫茫人海中,分别20年后,我们奇迹般的萍水相逢,内心的感动无以言喻。

    D.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

    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复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许多老师看来,汤玫捷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学生。但是,汤玫捷却因为自身特别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2004年唯一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汤玫捷的成功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那段时间汤玫捷每天接到不少电话希望她出书介绍成功经验。汤玫捷告诉记者,她不愿出书,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摘自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做最好的自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