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5 题,null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1 题
  1.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4年,袁世凯颁布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 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C. 缺乏实行宪政的社会环境

    D. 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49年,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鹰厦铁路的修建通车说明了:

    A. 全国政协会议发挥了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积极作用

    B. 中央人民政府的积极支持促进了福建地方经济建设

    C. 铁路建设工期过短,犯了盲目求快的“左”倾错误

    D. 福建成为过渡时期我国铁路建设成就最大的省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科学报》在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时发表文章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目的具有共同性

    B. 内容具有广泛性

    C. 过程具有曲折性

    D. 影响具有渐进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的排斥;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 国家政策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D.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官,最可能判定以下哪一行为是违法的:

    A. 某奴隶主不同意为他无偿劳动多年的奴隶获得自由

    B. 某公民将自己财产的大部分赠予他人,小部分留给儿子

    C. 某自由民以不孝顺为名要求占有自己成年儿子的财产

    D. 某奴隶主贵族到市场上去买卖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B.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学者指出,在19世纪初欧洲大陆反法战争中,“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服、枪炮和其他产品,而整个欧洲正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产业大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工业革命是反法战争的必然产物

    B. 战争与工业化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C. 英国为反法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 欧洲市场拓展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1929-1935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A. 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B. 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C. 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战国纷争的时代,各地田亩不同,车轨不同,法律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作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朝公开宣布的基本政策,就包括“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交通险阻,打通西城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交通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材料二: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1)与中世纪相比,英国近代以来养老救济工作有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养老制度得以完善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说明,中英两国养老实践的共同经验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曾记得在哥伦比亚大学时,穆尔教授常说外交即战争,是和平时期的战争,只是武器不同而已。必须估计对方及自身的实力。……我谈到中国有一句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但在外交上也不能指望百分之百地成功,如果你想达到百分之百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

    材料二如果我的生命遭到任何不测或者为国牺牲,我认为那是极大的光荣。我又说,作为中国代表那是我的应尽之责。我早就决定献身于中国的事业;在执行职务时,我自己就像任何一名被召唤去为国战斗的战士一样,义无反顾

    ——两则材料均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维钧对外交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这样的外交家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