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

    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

    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

    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

    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 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品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的仕途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   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宗法制原则              B.九品中正制选官

    C.皇位世袭原则             D.科举制创立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和县行政建制沿革”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和县行政建制沿革

    周朝

    春秋属吴国管辖

    秦朝

    置历阳县,九江郡所辖

    汉朝

    属淮南国

    唐朝

    名为和州,属淮南道

    宋朝

    属淮南西路,后属庐州路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九江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汉朝分封的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宋朝时淮南西路属河南江北行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中国人均C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

    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                  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