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1 题,选择题 24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 题
  1.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

    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国民大革命推动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

    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 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   B. 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   D.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开沟播种结合的耧车   B. 是可以调节深浅的曲辕犁

    C. 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D. 是不需人力而自转的筒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宋政府都试图维持“里坊制(以及相配套的夜禁制)”,一些正统的宋代士大夫也颇

    怀念里坊制下的秩序。但最后政府只好顺应历史潮流,迁就现实,以新的坊厢制(—个

    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街区)取代旧的里坊制(—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这表明

    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使抑商政策松动   B. 宋朝的封闭小区已经完全消失

    C. 商品经济引发经济重心的转移   D. 统治者的意志决定了城市布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

    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

    映出

    A. 人治社会中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渴望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学水平提高

    C. 市民阶层开始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 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已逐步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货物名称及输出国

    价值(银元)

    提示说明

    1781~1790年

    中国茶叶

    9600多万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

    1781~1793年

    英国呢绒等

    1600多万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自给自足特性使中国贸易出超

    C. 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保持逆差   D. 英国尚未重视开拓中国的市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

    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

    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A. 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   B. 贫穷落后的中国形象

    C. 儒家传统文化代表符号   D. 辱没汉族文化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 

    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

    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

    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 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军备技术提高   B.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风气转变

    C. 洋务运动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要学习西方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 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   B. 洋务运动的严重局限

    C. 中体西用理论的合理   D. 扶清灭洋做法非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

    俘日军280余人、

    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人,

    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平衡国民经济比例的需要   B.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C. 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   D.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 是对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抵触   B. 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正确分析了姓“资”姓“社”的标准   D. 体现改革之初对管理体制的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紧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的决策   B. 决定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开放上海浦东拉动长江流域发展   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

    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

    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 公民民主   B. 人民民主   C. 间接民主   D. 代议制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是古代罗马的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一赛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 罗马对外侵略疆域在拓展   B. 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C.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D.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

    D.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限制有所松动   B. 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

    转折点,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民

    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这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 淡化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B. 面对共同军事威胁而加强合作

    C. 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不满   D. 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   B. 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

    C. 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刺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的富人终日不是在打听舞会传闻,就是在奔赴舞会的路上。与简·奥斯汀相隔半个世纪的另一位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其名著《南方与北方》中的主人公换成了脾气暴躁、时常抡起胳膊和闹事工人干仗的纺织厂厂主。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兴起   B. 重商主义的兴起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 自由主义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A. 苏联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B. 农业集体化经济政策面临破产

    C. 斯大林模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 赫鲁晓夫改革未改善农民处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首先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成就。随后美国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报告会和艺术展览,美国还动用了“马歇尔计划”2亿美元资金资助欧洲的科技文化。上述现象的实质是

    A. 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冷战   B. 战后各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C. 欧洲一体化趋势已经显露曙光   D. 美苏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

    世界油价大幅下跌,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能源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核心   B. 斯大林模式在二战后仍然延续

    C. 里根走中间道路成效非常突出   D. 石油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支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指出,富人应该把赚到的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1911 年建立了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基本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监察体系。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监察权限大,对公卿宰相、普通官吏均可弹劾。除在中央设御史台进行经常性的监察外,还有中央不定期、临时性差派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隋朝的《监察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等都有利于监察的规范化。

    ——摘编自刘永昌《浅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监察制度蕴涵着一个人性假设:行使权力的人有一种自私、邪恶的自然本性。于是权力制衡构成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理论依据。行政监察机构摆脱对监察对象的依附关系,地位超然,保持监察权的自主行使。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称得上是“多管齐下”。另外,完善的听证制度,保证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使得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出西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开“创新理论”的先河,该理论对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经济发展”,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和经济发展,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摘编自范建平《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创新与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并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