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领袖”考源

    丁喜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领袖”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楷模”。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张角,钜鹿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伸表率”。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庄子集解》)在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意思甚明。

    “领袖”为什么能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呢?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汉代以前的“袖”是袂(衣袖)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可以包括“袖”,说“袖”时只指局部,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柯刺秦王:“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因为是接上去的,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和“袖”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是另加的部分,又都起装饰的作用,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提起领子,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来,《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所谓“提纲挈领”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易经·归妹》王弼注:“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孔颖达疏:“所举敛以为礼容。”由于“领”和“袖”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的比喻义。“领袖”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我们无法将表示“杰出人物”的“领袖”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叠加来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领袖”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领袖”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义是从“同类人中之杰出者”引申而来的,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

                                      (选自2014年第3期《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领”和“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领”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中的“领”即指人的脖颈

    B.“袖”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余狐裘而羔袖”中的“袖”就是。

    C.“领袖”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郢人”(“獿人”)“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D.“领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或“做他人的楷模”等义项上被使用。

    2.下列关于“‘领’和‘袖’在文献中常常连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领”和“袖”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领”和“袖”各自有特殊的作用,并由此给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启迪。

    “领”和“袖”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让“领袖”更加不能拆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在两晋时,“领袖”虽然有“楷模”的义项,但也见有“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的记载,因为“袖”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绝”。

    “领袖”一旦当作“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来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词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而领袖不污”和“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的“领袖”异中有同,因为它们的含义不同却都不再只是并列短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老 照 片

    申  平

    古镇上出现第一个照相师傅时,慈禧老佛爷还没死。这老东西看见火车,连叫“妖怪”。那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来到古镇的,他也带来了一个“妖怪”——一个黑匣子。这匣子会“砰砰”地起火冒烟,发出刺眼的镁光。老外看见古镇的美景,一边摇头晃脑地喊“OK”,一边拿着它东扫西瞄。那黑家伙咔嚓咔嚓地响着,仿佛要把整个古镇吃进去。古镇人惊慌失措,人人避之犹恐不及。只有小五子他太爷不怕。他主动上前搭讪,还为他充当向导。老外就用生硬的中国话给他讲照相的道理,教他如何冲洗照片。

    老外在镇上住了几日,一个可怕的谣言开始流传。都说那黑家伙会抽人血,说如果给那家伙照上,你的魂灵就会被老外带走。镇上的几个头人一商量,这天夜里,一伙蒙面人便冲进老外的住处,把他痛打至死。在混乱之中,小五子的太爷取走了老外的照相机及照片,藏了起来。

    过了些年,小五子的太爷开设了古镇第一家照相馆。他除了给人照相外,也喜欢像那个老外一样到处拍摄,把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定格下来。接着,小五子的爷爷子承父业,也积累了许多古镇的老照片。到了小五子爸爸这一辈,情况有点不妙,因为一场红色风暴席卷而来。

    这个时候,小五子他们家的老照片已经分门别类堆满了一间屋子。小五子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经常偷偷潜入这间屋子,翻看那些老照片。照片上奇异的风景和人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忽然就有人说他家里藏满了“封资修”大毒草。小五子的妈妈非常害怕。这天她乘小五子的爸爸不在家,就让小五子协助她搬出一捆捆照片,用它点火做饭。正烧着,小五子的爸爸回来了。他一看,撕心裂肺一声大叫,一脚踢翻了正在烧火的小五子,又把做饭的老婆暴打一顿。小五子似懂非懂地听爸爸说:这些老照片记载的就是古镇的历史,价值连城。咱就是丢了性命,也要保护好。

    当天夜里,全家人一起行动,转移那些老照片。天亮后造反派就冲进他家,到处搜查,可是一无所获。全家人一口咬定:老照片已经全部烧掉了。造反派不信,就把爸爸抓走了。他们批斗他,可他就是一句话:照片烧了。

    接着,镇里当年老外下榻的龙王庙开始闹鬼。不止一个人看到,夜深人静之际,那个老外就从龙王庙里走出来,端着照相机,到处飘荡。有人甚至听见他用生硬的中国话喊:还我的命来,还我的照片来!鬼影后来居然飘到造反派头头家的窗前,大叫:你不是要老照片吗?我给你送来了,你出来拿啊!吓得头头一家险些窜稀。古镇一时充满了恐怖的气氛,一到黑天,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自危,造反派们再也不敢提老照片的事情了。

    奇怪的是随着“文革”结束,鬼也不再闹了。又过了几年,小五子的爸爸因病去世。临终,他把小五子单独叫到身边,郑重交代了一件事情。小五子涕泪滂沱,连连答应。

    时光流逝,当小五子即将成为老五子的时候,国内外一批又一批有钱人不断光临古镇,纷纷以高得令人乍舌的价格来找他收购老照片。但是小五子要么说没有,要么说不卖。后来他说,照片不属于他一个人,他在等待最早一批老照片主人的后代到古镇来。

    终于有一天,一对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来到了古镇。经过反复询问,小五子最后确信他们就是当年那个老外的后人。小五子带着他们来到龙王庙后院的一个储藏室,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一架相当古老的照相机,还有一套外国人的衣服。小五子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就是你们的先辈留下来的。这套衣服的料子很好,这么多年都没有坏。家父还曾穿着它装鬼,保证了老照片的安全。

    走到储藏室里边,就看到了一箱箱早已发黄的老照片。小五子找出其中的一箱说:这就是你们先辈最早拍摄的老照片了。两个外国人手抚这些东西,唏嘘不已。

    双方协商的最后结果,是把老照片全部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政府在古镇建立一个展览馆,整理展出全部老照片,并为外国人汤姆逊和中国人赵据(小五子的太爷)、赵汗青(小五子的爸爸)在展览馆里塑腊像。

    展览馆投入使用那天,小五子和那两个老外在现场合影留念。他说:再过100年,这也会变成老照片的。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篇写慈禧看见火车连叫“妖怪”,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古镇上的人们做出种种愚昧无知、凶狠残暴的行为作了铺垫。

    B.老外带着照相机来到古镇拍照,让古镇人惊慌失措,老外也因此死于非命,说明当地传统实力强大,外来人员难以立足。

    C.当年老外下榻的龙王庙闹鬼,吓得造反派头头一家胆战心惊,造反派们也不敢再提老照片的事,这表明造反派们内心有鬼,知道他们做错了事。

    D.“两个外国人手抚这些东西,唏嘘不已”的原因,一是见到了先人的遗物,二是为与这些老照片有关的人和事所感动。

    E.这篇小说围绕老照片的传奇经历构思情节,把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

    2.“老照片”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塑造了小五子这一家人的群体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群体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4.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所写内容却角度多,跨度大,还颇具沧桑感。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加以分析。(8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叶兆澂:“土山湾的最后传人”

    李天纲

    叶兆澂,1942年生于上海。数十年中,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没有交际生活。在他住过的黄浦、虹口和泗泾的寓所中,就是独自作画,既无家庭生活,也无关系应酬。但是,叶兆澂保存着超常的生活热情,要么不说话,说话就是一触即发,势如破竹。交谈中,可以发现叶兆澂的内心远比庸常人等更细致,想象更丰富,理解更透彻,表述更大胆,一个艺术家需要的敏锐、热情、真诚和勇气,他绝不只是遮遮掩掩的七分、八分,而是丝丝入扣、淋漓酣畅的九分、十分。孤寂的个性,使得叶兆澂作品看上去和同代人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大群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个性,弄出来一堆雷同的作品;一位艺术家孤寂地生活,并不标榜,每一幅作品却都充满了鲜明的特征。叶兆澂的画,很难归在当代中国美术的一个派别中。央美、国美、川美、南艺、鲁艺、解艺,还有上海的油雕院,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在当今的艺术体制之外。叶兆澂一直表示他不想有任何标签,如果一定要有标签,我想他是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的,尽管今天的中国画坛,并未把“土山湾”收编在册。

    叶兆澂是天主教徒。但是,用宗教般的热诚来创作,和他在哪一个教会关系不大。他说:信仰天主,或者释迦牟尼、玉皇大帝,或者老天爷都可以。问题是要真信,真信就有热情。他说:天爷并不眷顾我,不给我家庭子女,不给我财富荣誉。但是,他仍然是公平的,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他让我在画图上面有才能,有成就。2010年,是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去世四百周年,叶兆澂有作品《播道华夏之先驱》真的令人喜欢。他笔下的利玛窦,全不是一个伟岸教士在训育开导的样子。侧身的神父,微曲的项背,低垂的下颚,闭合的眼帘,就像是一个筚路蓝缕,筋疲力尽,走到天堂之前的老者。这幅作品,符合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亲切、平常,贴近人性,虽不神秘,却在内心注满了力量。

    因为是“土山湾”的传承人,叶兆澂先生心目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殿堂———梵蒂冈。上海的西洋画家都是把巴黎卢浮宫,或者蒙马特高地看作心目中的艺术殿堂。然而,世人只记得巴黎是十九、二十世纪的艺术之都,却忘记了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世纪的梵蒂冈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之地。据说历代教宗有三个“不知道”:一不知道教会有多少房地产;二不知道耶稣会士在想什么;三就是不知道圣伯多禄大教堂地库中有多少珍宝一一一梵蒂冈的艺术品,超过卢浮宫不止百倍。叶兆澂在土山湾随余相公学艺,学的就是罗马。这几年筹建“土山湾博物馆”,经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当年的土山湾热衷的是“文艺复兴”艺术,雕塑课学米开朗基罗,油画课学拉斐尔,水彩画学维涅尔,前三者都是罗马派,只有后者属于巴黎。

    1985年,叶兆澂获得欧洲汉高基金会的支持,在德国数个城市,还有巴黎举办巡回画展。在欧洲,他不卖画,不交际,不定居,只在自己的画作前徘徊,听听观众的评语,便喜不自禁。2000年,叶兆澂意犹未尽,又是孤身一人,带着作品,独闯罗马。他说:中国人学习西洋艺术,得到了欧洲艺术殿堂的承认,这个最重要。

    欧洲艺术界赞美叶兆澂,除了他“土山湾”招牌式的扎实功底之外,更多的是作品风格中的中华文化底蕴。无论是早年淡雅、深邃画风的《枫桥寒趣》、《富春山水》、《云雾黄山》《淡妆仕女》还是近年来热烈、抽象画风的《氤氲秋色》、《秦汉马车》、《长城秋色》,都是有着强烈“中国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靠着临摹、素描和写生就能创作的,画面中有一股心灵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简庆福先生在《兆澂画集序》中说: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会把自己的心弦、情感以至于生命融入作品中,流贯其间,而绝对不会因为一时名利的驱动而能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节选自2013年6月3日《文汇报》)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叶兆澂对生活始终保持超常的热情,甚而并不觉得个人情感生活的孤寂。

    B.叶兆澂一般慎言,但一旦说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滔滔不绝,而甚引人。

    C.比起其他画家,叶兆澂理解力想象力很有超常的表现,且内心敏锐细致。

    D.叶兆澂的画风与众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追寻的艺术殿堂与众不同。

    E.叶兆澂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单是靠技巧和功底,更靠心灵情感乃至生命。

    2.为何说“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叶兆澂“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其中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简庆福先生是怎样评价叶兆澂的?对其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①,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请敕都察院、大理寺驳正;扶同草率,并予处分。”命九卿议行。

    乾隆三年,上将临雍视学,举古礼三老五更,咨鄂尔泰及廷玉。廷玉谓无足当此者,撰议以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说,辟古说踳驳②,命碑辟雍。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注】①首从:首犯,从犯。②踳驳:舛谬杂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请督抚慎选廉能州县   :下诏命令。

    B.改称办理军机处      :随后。

    C.始得政事          :准备。

    D.命碑辟雍          :雕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B.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C.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D.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张廷玉历任多职,职位晋升很快。他考中进士之后,做过庶吉士,后入值南书房,不久又升为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张廷玉对于管理百姓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对于“棚民”,他认为应该严加约束,对这些人中愿意读书学习的,体力智勇双全的,可以察明考核予以录用。

    张廷玉处理政务周密敏捷,勤奋慎重。在办理军机处任职时,各项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他还上书皇上,请求对刑部草率审案者给予处分。

    张廷玉有远见卓识。乾隆三年,清高宗打算仿古制行三老五更之礼,张廷玉认为不可施行,几十年后,清高宗再次看到张廷玉以前的奏议,认为他发表的评论与自己的相同。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4分)

    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蔺相如墓

    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________,都借用________(手法)来委婉言志。(4分)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极力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描写乐声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走在机场的彭于晏_____,哪怕身旁的美女助理不时浅笑搭话,彭于晏也只是稍作应答。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_____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巩俐坐下来看模特演绎各种款式的泳衣时,_____。事后她接受访问,透露想设计泳衣,因为她本身很喜欢色彩,希望尝试一下。

    A.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D.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目不斜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正如博斯克的西班牙尝试放弃托雷斯,弃用戈麦斯的德国勒夫,穆里尼奥的切尔西一度也让许尔勒顶在锋线上,斯科拉里也可尝试全新的无锋踢法。

    B.中韩政治家相信:只要彼此升起友好合作的风帆,坚持互利共赢的正确航向,中韩友好合作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不断驶向和平与繁荣的光明彼岸。

    C.6月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叛军已兵临城下,伊拉克局势正逐渐恶化为教派间的内战;然而在巴格达耗资达10亿美元新议会建筑依然在建设中。

    D.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今天是家父八十大寿,欢迎各位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B.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我家令爱这次绘画获奖,多亏您的指点,真得好好感谢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由于破解了堪称国际数学难题的“西塔潘猜想”,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还获得百万元奖励。此事引起热议,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使用陈述句,质疑者使用反问句;每条不超过50个字。(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以上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分别概况其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安,伊利若大学戏剧电影系毕业后,投入好莱坞就业的艰难之路,看器材、剪胶片-----经过多年的埋头坚持,他获得了第78.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4年,即将结束在北大硕士学习生涯的张一天,面临着就业的抉择,他放弃在自己所学的法律领域里发展,从底层做起,创办了一家牛肉米粉店。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体验、思考,想法、看法,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学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