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唐朝末年,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的领导人是(   )

    A. 张角   B. 陈胜   C. 吴广   D. 黄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荧屏,反响巨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反映的是(  )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靖康之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是( )

    A. 王莽   B. 杨坚   C. 杨广   D. 李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 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 重视教育

    C. 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 自己是文人出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现在,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很多国家,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唐人街”,把华人称“唐人”,这主要是因为(   )

    A. 这些地方华人穿着习惯保持唐朝的风貌

    B. 现在的华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唐人成为华人象征

    D. 唐朝开始中国被世界所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我国“君权”与“相权”的史实论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朝设丞相分管行政,但最后由皇帝决断

    B. 唐玄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C. 明朝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D.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 创立殿试制度   B. 重用有才之人   C. 打击大族势力   D. 促进社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 春秋战国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象。以下各项中,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张骞出使西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于隋朝的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A.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 隋文帝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的强盛   D. 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无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唐高祖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 诗歌作为文人社会交往的方式

    C. 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 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丞相权力的扩大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建立了经济基础。““此项工程“应是(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赵州桥    D. 长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如图所示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外文化荟萃之地,是各族文化交融的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A. 封闭、保守   B. 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 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 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大学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做了“太宗继位”“房谋杜断”等系列讲座。由此可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 文帝建隋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

    A. 统治者不是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   B.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C.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政权无力与之抗衡   D.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朝灭亡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当时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   )

    A. 后梁   B. 后周   C. 南宋   D. 北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示意图)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摘自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请你仔细观察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A._______    B._______    

    运河四段:C.________    D._______    E.________F.______    

    (2)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个大型水利工程?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3)2017年“诗意运河·风雅杭州”,首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三周年晚会在杭州举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是的“公主”是指谁?列举一例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制度创新】

    材料三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3)材料三中的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朝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武则天完善此制度的措施是什么?

    【开放交流】

    (4)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国家,都有往来。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从而体现了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怕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谁?内患”主要指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