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wěng)郁    (mò)脉     琐(xiè)   (mí)望

    B.(qiàn)影    (cēn)差     (bān)驳    煤(xiè)

    C.(yù)贴     点(zhuì)     (hān)眠    婀(nuó)

    D.险(yì)     (jiǒng)步    申(jiāo)   (jié)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从句式特征看,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B.给中小学生“减负”让人如此牵肠挂肚,是因为它既关乎千家万户的孩子,又关乎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明天。

    C.堂堂七尺大汉,就这么醍醐灌顶般地被折磨了一番,磨得形销骨立,瘦得只剩一张皮了。

    D.青龙镇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牲畜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娜(    )②时(     )  ③差(     )  ④影(    )

    2.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3.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选文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4.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游者不能穷也   好:喜好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名称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距院东五里   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   然力足至焉

    C.有怠而欲出   险以远,则至少  D.有穴窈然,入甚寒   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于是余有叹焉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可也          说:通“脱”,解脱。B.始还家门         适:出嫁。

    C.女也不          爽:差错。       D.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桑未落       仲卿闻,亦自缢于庭树    B.静女姝       士贰

    C.尔车来       我贿迁             D.既遂矣       静思之

    3.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B.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歌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对比,便于抒发心中的愤慨,更能突出“警醒其他女子的作用”。

    D.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要求:1.选好角度,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