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名句名篇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推广和使用电子书之后,学生们摆脱了卷帙浩繁的纸质教材、参考书等。

    B.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一闪而过。

    C.上海华联超市出售染色馒头的恶性事件,实在是骇人听闻

    D.经过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终于出征深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

    A. 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B.或遇其叱咄    或:有人

    C. 礼愈至    至:到。         D.俟其欣悦     俟:侍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在生活和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B.从这些小事,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C.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D.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下列各项不能概括“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的一项是(3分)(   )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去年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A.精心选择的主题。             B.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

    C.独有饮食文化展示,情感传递性强。  D.宣传力度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是(3分)(   )

    A.浮想联(piān) 懂 (měng)    B.纷至来(tà)  翩(qiān)

    C.心沥血(ǒu)   粗(ɡuǎng)      D.叱风云(zhà) 危(bī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北史·柳庆传》(节选)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祭以尉首”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主人特以痛自诬    B.庆以贼是乌合

    C.可以诈求之   D.以旌吾过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B.有一个商人钱财被盗,旅店主人被屈打成招,承认是自己偷了商人的钱财。柳庆发现了其中的疑点,通过仔细的盘问,最终抓住了正真的盗贼。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①卿钥置何处       (    )   ②多官门        (     )  

    ③卿若明其无罪,亦须之(    )   ④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     )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②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水藻,最绿的燃料

    ①我们对藻类的认识多来自于一种风靡一时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如今,这种微小单细胞生物摇身一变,成了新一代的能源之星。

    ②水藻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如果条件适合,水藻一夜之间就可以体积加倍。它不像其他生物燃料,比如大豆或甘蔗是按季节收割的,水藻可以日复一日地收获。水藻干物质中的油含量最高可达70%,而油棕榈树,这种当今世界上制作生物燃料产油最多的物种,其含油量却只有20%。而且,水藻可以养殖在任何地方,在海水中也可以种植水藻,无须占用农田,不和粮食作物争地。

    ③与陆地植物相比,水藻占地面积少,回报大。像所有的植物一样,它们以光为能量来固定二氧化碳。但与植物不同,这些微生物的质量每24小时几乎就能翻上一番。据估算,水藻每公顷的生物燃料产量将是现在用于制造生物柴油的植物的30倍。种植水藻的难点在于要尽力避免其他微生物感染种植地,因此要对种植地进行不间断的监控。经过两三天的种植后,可以用水泵抽掉水然后滤出水藻,随后加入絮凝剂使它们黏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离心机脱水,重复两到三次,甚至更多,以最终获取浓度20%的水藻糊。制造生物乙醇则不需要干燥水藻糊,只要混合一些化学品就可获得糖浆。

    ④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专家预测,人们要用上这种藻类生物燃料,大概还需10年时间。
    1.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为什么说水藻是“最绿的燃料”?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生活,我对你心存感激

    ①也许我们曾经埋怨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感情、事业、学习等)的失败而怨天尤人,好像很后悔自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②山外青山楼外楼,生活富裕且自由2 这应该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呀!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地去珍惜才是,绝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或者失败,而去埋怨,去破坏我们的家园。

    ③总相信生活是美好和富有希望的,人生是精彩而美丽的。当我们以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现实并不像你我想象中的那么的恐怖和不公平。就像那墨色的夜幕虽然显得有些可怕,但它也时常困有群星的点缀而显得迷人!即使生活中偶尔有那么一点不顺,我们也不必为此而埋怨或者放弃我们的目标,应该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④人生,有时也需要一些起伏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才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并努力争取。平静的海面固然很美,但乘风吹拂的海面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而且平静有时也显得不够活力,波动也不代表就是不好呀。正如诗人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落红是一种生命结束的象征,但这样的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呀。待来年它依然再焕风采,再创辉煌!

    ⑤我们都会有生老病死。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珍惜与生带来的病痛,不需要过分地去想如何才能避免,因为世界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倒不如好好珍惜自己愉快的每一天。生活应该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不管是快乐、欣喜的,还是烦恼、痛苦的,都只是生活的一些元素,并非是全部。是快乐或欣喜,值得我们高兴与回味;是烦恼或痛苦,也值得我们思索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比较完整的。

    ⑥“落花人独立,细雨燕双飞。”尽管是凄凉了点,但也是一种美景。是人去楼空也好,物是人非也罢,是现实的就要乐观接受。人生快乐有时,痛苦有时,总有些事不能坚持。假如一味地去挽回那些原本就要消失的事物,是不是有些不值得呢?尽管是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去找任何借口,因为做人就应该是这样: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⑦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我们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完成我们需要做的事,就算是失败又何妨?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生活也许不能带给我们满意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凭借它给我们提供的条件,生活的本质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美。因为曲折坎坷,我们才知道珍惜它的不易;因为失败,我们才能激志奋发;因为奋发,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素质;因为有了提高,所以更求上进。

    ⑧因为生活给我带来了这些,因此我爱它。这样我时常心存感激。
    1.请简要概括一下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2.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苇花温暖

    张梅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2.第③自然段写“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作用。(3分)
    3.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3分)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5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⑧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⑨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⑩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从全民选秀到全民竞赛,草根达人的身影还未离去,学霸明星已经迫不及待迎头赶来。近年来,各类益智竞赛节目呈汹涌之势出现在各大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最强知道》、《超级演说家》、《出彩中国人》……

    节目一经播出,有人热捧,有人反对。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节目,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不超过100字。(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歌手林宥嘉的《你是我的眼》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中有这几句歌词: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

    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因为你是我的眼

    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是啊,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给予我们帮助、启发、教育……的人。他们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师长……他们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眼”。

    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你是我的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2)不少于6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