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  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上述材料

    ①有利于研究古代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

    ②佐证了古代中国曾明确限定官民的服饰

    ③有助于研究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变

    ④说明了明代国家法律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佛教《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3年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主题词:“快城市 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下列关于成都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A.隋唐时期开始设蜀郡以加强对成都地区的管辖和建设

    B.成都地处内陆,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节奏很慢

    C.两汉时期,成都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生活节奏较快

    D.休闲时可以参观成都境内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随着20世纪的来临,对过去几个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转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这里对“影响”的理解准确的是

    A.将民主意识和民权思想引向深入

    B.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发展民族工商业

    C.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

    D.加速了士绅阶层与清政府的政治离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材料不能说明蔡元培

    A.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封建文化            B.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文化            D.诠释了自己对大学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2年1月,中共指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C. 武装反抗国民党              D.发起国民革命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阅读“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国工业分布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有误的是(   )

    省市

    上海

    南京

    青岛

    北平

    天津

    汉口

    山西

    陕西

    云南

    工厂数(个)

    5418

    25

    321

    31

    92

    69

    27

    2

    16

    省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河北

    湖南

    江西

    河南

    威海卫

    工厂数(个)

    206

    53

    42

    37

    28

    39

    3

    24

    2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历史依据二

    历史结论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8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江南市镇的兴盛和近代转型,可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鉴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历史爱好者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史料

    史论

    第一组

    (松江)“(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松江部)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第二组

    盛泽镇明初以村闻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凌稠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惜。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其繁盛为邑中诸镇第一。(摘自乾隆时期《吴江县志》)

    (1)参考材料一中第一组的方法,从第二组史料中你可以推断出哪些历史观点?(6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江南农村部分棉纺织业市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国外工业生产原料需求大增,为部分市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世纪末盛泽镇全镇年产丝绸90万匹,镇上绸商在上海建立分庄,称为“申庄”,专事与洋行交易。震泽镇则以生丝加工和外销为特色,“所产之丝多销洋庄厦南洋、印度等地”。嘉定县和上海县则由棉织业转向桑蚕丝业,“兴蚕桑之利,以济棉布之穷”,“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

    ——摘编自樊树志讲座《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变化的表现。(6分)

    材料三“曹家渡(今属上海市静安区),同治三年以后,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招集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居于斯者,不下数千人……不数年间,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电灯厂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东西长二里许,鳞次栉比,烟户万家”。

    ——摘编自徐丽平《20世纪开初至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民初的城镇化与明清时期江南中小市镇发展的不同。(8分)

    材料四 著名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两大主题.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在 此视角下,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传统普遍得到了关注,同时,不同社会文化相互交流也 得到了清晰的阐释。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4)按材料四中的“此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向近代转型的原因。(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4分)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为宗教宣传品, 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的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8分)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哟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分)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