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C.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D.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制——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   )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的乱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②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

    ③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  

    ④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A.制度创新     B.武力掠夺     C.和平崛起     D.民主强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冷战既是一种对外政策,又是一种双方对抗的手段,还是一种国际格局态势。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柏林墙   北约华约对峙

    B.雅尔塔体制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C.一边倒   越南战争   多极化格局

    D.马歇尔计划  “铁幕”演说   欧盟与经互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下图《美国1961—1998年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胀率曲线)》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①a段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它特别重视解决失业率

    ②b段时期通胀率和失业率均提高,说明凯恩斯主义逐步失灵

    ③c段时期指导理论为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很好地解决了失业与通胀率问题

    ④c段的走势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框是2014年1月某大学知名教授的报告海报纲要,该报告主题最有可能是(   )

    1.最强大的宣传媒体——电视

    (1)2013年6月8日《习奥庄园会晤谈什么》

    (2)2013年6月8日各地高考学子拜孔子的文化因素。

    2.强势的宣传媒体——互联网

    网站/邮箱/博客/校友网

    A.习近平、奥巴马会晤的全球影响力

    B.孔子思想的强大现实价值

    C.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D.电视与互联网的更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36分)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并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终身为之努力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20世纪20年代

    1929-1933年

    1933-1939年

    面部特征

    (狂妄——理性的丧失)

    (绝望——末日的到来)

    (期望——新生的曙光)

    成因

    ①(2分)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格(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同一时期的苏联又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的?(4分)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四:“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10 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二: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2分)依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2)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和启示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请回答: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4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晚清时期:1889—1911年

    ……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民国时期:1911年以后

    6.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7.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8.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9.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

    10.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

    新中国时期

    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名言轻信权威等于扼杀智慧――李四光

    材料二: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材料三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4分)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