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36分)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并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和终身为之努力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20世纪20年代

1929-1933年

1933-1939年

面部特征

(狂妄——理性的丧失)

(绝望——末日的到来)

(期望——新生的曙光)

成因

①(2分)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①、②两个空格(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同一时期的苏联又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的?(4分)

材料三: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四:“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10 分)

高三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