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的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五四运动   C. 鸦片战争   D. 文化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九年级的同学为了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编排了课本剧,但是,学习历史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历史剧的情境,符合史实的是(   )

    A. 皇帝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B. 司马迁用蔡侯纸记录汉武帝的言行

    C.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D. 张謇出使西域,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一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推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一位百姓,你能听到或者看到下面哪些信息(  )

    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玄奘西行    ③唐太宗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④皇帝扩充国学的规模    ⑤在勾栏里看表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_______ 两代是可以的。”文中填空处应是(   )

    A. 秦汉   B. 魏晋南北朝   C. 唐宋   D. 明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   )

    A.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 对西方认识有限

    C.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   D.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某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她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她,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由此推测,文段中的“她”指的是(   )

    A. 长征的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5年9月,清朝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国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对文段理解正确的是(   )

    A. “危迫情形”指的是辛亥革命

    B. 停科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新式教育

    C. “时艰”的背景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为了摆脱危机,发展民族工业,培养相应人才,必须废除科举考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对“新篇章”理解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 标志着封建帝制被推翻   D. 标志着中国获得民族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广东省在秦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从事农业活动,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省份之一。从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以来,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广东。以下的史实与广东相关的有(  )

    ①十三行    ②雅克萨之战    ③虎门销烟   ④黄埔军校    

    ⑤经济特区的建立   ⑥“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两大集团纷纷扩军备战,给20世纪初的世界蒙上了战争的阴云,战争的气息随着争夺的升级而越来越浓。”文中“两大集团”的指的是(   )

    A. 同盟国和轴心国   B. 轴心国和协约国   C. 轴心国和中立国   D. 同盟国和协约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思想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思想解放运动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是(   )

    A. 百家争鸣——人们普遍赞成分封制   B. 戊戌变法——希望建立总统制国家

    C. 文艺复兴——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D. 启蒙运动——人们追求自由与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以下哪场会议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

    A. 慕尼黑会议   B. 开罗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华盛顿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而进行斗争,其中的成果不包括(  )

    A. 印度独立   B. 纳米比亚独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古巴推翻傀儡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目前的60多倍。由此材料反映了(  )

    A. 发展中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下降

    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C.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较差,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D.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下选项不符合这段材料内容的是(   )

    A. 反映的是分封制   B. 通过分封,周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七十一国

    C. 分封的主要是姬姓诸侯   D. 此制度的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下面图片与文字体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是(  )

    A. ①是都江堰。它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②体现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C. ③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

    D. ④总结中国农业和药物学的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 说明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 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 传统手工业已经破产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百团大战   B. 台儿庄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淮海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从下列“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我们可以得知(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

    B. “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铁路

    C.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阅读表格,你认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产方式的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上古人类文明   B. 中古亚欧文明   C. 文明的冲突   D. 社会的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欧美主要国家在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立法是巩固革命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下列有关文献与内容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权利法案》——严格限定总统权力

    B. 《独立宣言》——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

    D. 《人权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文艺复兴的推动   B. 英国的殖民扩张

    C.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D. 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每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的外交也各有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海洋大国……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2016.3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四: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2016年习近平新年贺词

    (1)明清时期,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事件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4)据所学知识回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如何?

    (5)结合近代外交的曲折发展,你认为在未来几年间,中国外交的着力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苏联篇】

    材料一: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出卖。

    ——《苏联1917--1991年期间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关系》

    【美国篇】

    材料二: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中国篇】

    材料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后,中国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式的新路子。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经济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1)材料一反映苏维埃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1分)根据所学知识,这个政策有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的“明智试验”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说罗斯福是“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中国式的新路子”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如何体现这条“中国式的新路子”?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任选一个角度说出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