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材料表明朱元璋

    A. 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B. 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

    C. 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

    D. 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 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 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A.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 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A. 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B. 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C.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D. 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的有机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世界文明史》综述: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材料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

    A. 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B. 放弃了英法议会制传统和分权学说

    C. 是”妥协“的产物,“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

    D. 完整地继承了英国和法国的政治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研究中存在“假设”的研究现象,如现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新经济史学派,运用“假设一演绎”模式对“美国铁路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铁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决定作用”的结论,而中国著名历史学者龚书铎撰写《“假设”的历史》一文批判历史研究中存在主观的臆想和假设现象。这说明

    A. 历史研究不需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出发点

    B. 历史研究完全不能用“假设”研究方法

    C. 历史研究不应该把假设与臆想混为一谈

    D. 历史研究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判断为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 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 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国民政府主席的个人权力,加强党权。很快,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1935年底汪精卫遇刺后,蒋兼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宗旨与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增进效率”,希望“组成中央党政军统一指挥之机构,使全国党政工作,得与军事相切合,……以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摘编自刘大禹《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制到集权政治》等

    材料二从罗斯福“新政”起,国会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国会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等方式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战后美国的历届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手段,转变为经常性的制度。现在美国政府一共有13个内阁级的部和数百个署和局,其中国防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都是二战后新建设的。1939年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文职雇员93.6万人,二战后一直保持在200万以上。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舆论惊呼总统权力已发展到“帝王般”程度时,在最高法院支持下,国会便行动起来限制其权力了。

    ——摘编自李存训《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共同趋势及各自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背景,评析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难能可贵的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以44岁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竟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1684年于成龙在江宁任上离世,当时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拦,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这一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