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27 题,单选题 3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7 题
  1.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华盛顿星报》在评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某一军事行动时称:“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经打破日本四十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该军事行动

    A. 有力地支援欧洲战场

    B. 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 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D. 使日本军队首尝败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 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 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 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

    此评论意在强调

    A. 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 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 重视维护君主专制

    B. 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

    C. 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D. 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郡县制度的发展

    C. 宗法制度的影响

    D. 小农经济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

    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A. 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B. 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C. 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 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 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 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D. “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 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C.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 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致良知、知行合一

    C. 克己复礼

    D. 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C. 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 土地日渐私有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C. 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A. 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 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 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D. 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B. 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C. 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D. 体现了工农政权的性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 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材料表明当时

    A. 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B. 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 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D. 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D.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C.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D. 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 题
  1.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皇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由此表明

    A. 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B. 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

    C. 历史传说无法反映史实,极不可靠

    D. 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这说明

    A. 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

    B. 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C. 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

    D. 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丰州莲花峰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300余年。汉朝,武夷山已有茶树传播省外。三国时,道家已在闽东蕉城区以茶制药。唐,福州、宁德县(今蕉城区)贡产“蜡面茶”,福州鼓山、闽侯贡产“方山露芽”(生芽、方山茶),武夷山产“香蜡片茶”等。宋,建州产“北苑贡茶——龙凤团茶,政和县产贡茶——“银针”茶。元大德后,武夷山设“御茶园”,武夷茶为贡茶。明、清,闽北、宁德天山产贡茶——“芽茶”。

    材料二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三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四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古代福建茶叶生产的哪些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原因和影响各答出两点即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