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和脱氧核糖都属于五碳糖

    B.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C.DNA,RNA和ATP的化学组成中均有糖类分子

    D.蔗糖、乳糖和麦芽糖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脂质中的性激素具有调节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装置可用于测定动物的呼吸速率。下列关于该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内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B.温水的作用是使瓶内温度相对稳定

    C.实验中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向右移动

    D.该装置直接测定动物呼吸释放的CO2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遗传学家在两个纯种小鼠品系中均发现了眼睛变小的隐性突变个体,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A.突变个体与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

    B.突变个体与非本品系正常个体杂交

    C.两个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D.同一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与血吸虫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会产生定向变异来适应环境

    B.它与北方血吸虫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C.它会因环境改变发生定向进化

    D.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使其演化成新物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结果

    完整植株

    雌、雄株各占一半

    去部分根

    雄株占多数

    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

    雌株占多数

    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

    雄株占多数

    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C.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互不影响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__________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________,消耗的C5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____________。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1)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①果蝇体色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F2的灰身果蝇,杂合子占________。

    ②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 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①R、r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②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

    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_________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_______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实验结果分析: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___________,则可以证明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A→B→C

    (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阶段,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若C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

    (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____。

    (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梨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江西人喜欢吃辣椒,以“不怕辣”著称。辣椒中产生辣味的物质是辣椒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镇痛和消炎作用,能够起到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功效,应用前景广阔。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辣椒素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萃取的方法提取。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萃取加热时需安装冷凝回流装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萃取过程中应采用________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具有优良性状的辣椒进行大规模种植,在对辣椒外植体进行接种前,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工作。

    (3)辣椒的组织培养过程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培养过程要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珙桐(2n=40)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为进一步保护珙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012年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小组来到贵州梵净山珙桐保护基地采集了珙桐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染色体数目与珙桐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式:

    ①取珙桐幼苗的叶肉细胞,用________________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让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四倍体的融合细胞。融合细胞经过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再经过再分化获得四倍体的珙桐幼苗。

    ②将萌发的珙桐幼苗用________________处理,即可得到四倍体的珙桐幼苗。

    (2)为增强珙桐抗虫特性,科学家需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导入珙桐中,使珙桐的抗虫性增强。

    ①用________________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获得目的基因;

    ②用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农杆菌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携带目的基因转移并整合到珙桐细胞内的染色体DNA上;

    ③将受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虫幼苗,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有分子水平的检测和个体水平的检测,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否稳定存在。

    (3)目的基因一般只导入受体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上,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植株看成杂合子(Aa)。研究发现,珙桐植株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会抑制抗虫基因A的表达,使得珙桐不具有抗虫性状。若用没有抗虫性状的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