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2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而到了北宋时期“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出现这样的变化反映了

    A.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B.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D.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文中涉及的“封建国家”与“若干行政区”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

    A.唐朝尚书省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元朝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人王明清在其《玉照新志》中说:“(《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材料主要说明了赵姓排首位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独尊             B.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D.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

    C. 明朝六部超越君权的权力         D. 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初唐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北宋诗句“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中的“胡”是唐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他们分别是指(   )

    A.匈奴、蒙古                    B.回纥、女真

    C.突厥、蒙古                    D.突厥、女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影响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

    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      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B.宋明理学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     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

    D.商人子弟不断入仕       D.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清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是

    A.白瓷的烧制          B.青瓷的烧制

    C.青花瓷的烧制        D.彩瓷的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吏治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亡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结合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4分)

    材料二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2)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4分)。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吐谷浑曾是我国西北地区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对其记载史书和实物证据都所见不多……1996年在青海都兰县发掘的唐初期的吐谷浑古墓群中,出土了马、牛等700多具动物遗骸、皮靴、古藏文蒙古文木片、金饰、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粮食和大量来自中原和中西亚制造的丝绸,也是唐代丝织品一次难得的集中发现。文物的出土证明,从西宁经都兰,穿越柴达木盆地至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

    一一摘自《神鹰怀抱的古王陵》

    (1)据材料概括,唐初期吐谷浑民族的社会生活发展的主要体现。(6分)

    材料二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2)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2分)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分)

    材料三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2)依据材料三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