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水禁出洋贩运”,“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谕令”所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

    A.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       B.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

    C.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       D.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

    C.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           D.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B.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故王文贤墓志铭》中有这样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商成功后可以研究学问或做官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入学习文化            D.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爱国的方式需要选择,热情却常常用错了方向,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类的悲剧也因而一次又一次上演。历史总是可笑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局外人的眼中看来,所下的定义应该足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内战,一旦受到鼓惑或者是坏的说教,就要向坏的方向上发展”。联系史实,符合上述评论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  )

    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柏拉罔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A.推崇民主制度           B.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

    C.欣赏僭主政治           D.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部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他们不信任平民”的原因是

    A.民意与效率具有背离性       B.“他们”不是平民的代表

    C.贵族政治不需要平民       D.反对主权在民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他在这里反思了

    A.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C.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09年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这说明(  )

    A.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C.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拖。(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25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图①、图②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者的联系。(10分)(要求: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孥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一一《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民蕨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王王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在进程和内容上有何不同。(11分)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 0亿法郎赔款,分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

    ——《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台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关系的主张。(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